热衷暴力为哪般
高慧民(15岁女孩的妈妈):孩子们的暴力行为,听听都令人心惊,更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请问丁教授,为什么孩子小小年龄就热衷暴力?热衷暴力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
丁威:在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攻击暴力行为,人格因素极为重要。国外的犯罪心理研究显示,与非暴力犯罪者相比,暴力犯罪者有以下明显的人格特征: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这充分证明了暴力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关。特殊的人格特点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但并非有此基础的人都会出现暴力行为。暴力行为的心理基础只是为暴力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只有与青少年所处的不良家庭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才会使暴力行为变成现实。
高慧民:家庭和社会环境指的是什么?
丁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行为科学认为,青少年的任何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暴力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父母是孩子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经常使用暴力,孩子多半会模仿。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均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
不良的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暴力行为也会起到诱导和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发展,新闻报道、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暴力行为的榜样,减弱了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控制力,使青少年混淆了幻想与现实,增大了对暴力行为的容忍程度,也就是说,鼓励了暴力行为。有些音乐也会充斥着暴力,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潘启明(14岁男孩的妈妈):请仔细谈谈家庭环境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吧,家长究竟哪些方面失职?
丁威:暴力是情绪失控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与人之间恶性关系的体现。出现暴力行为,说明有些青少年欠缺自我修养,更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折射。一方面,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有些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情感需要不敏感,遭受冷落的孩子内心压抑着愤怒,一旦失控,就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暴力行为的心理根源与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切地说,与家长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除了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这个因素以外,家庭不和睦,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打架、冷战;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自觉地朝孩子身上撒气,责怪孩子不懂事;为了让孩子学业有成,父母施加压力,对孩子讽刺、挖苦、羞辱……这些其实都是在对孩子实施暴力,使孩子无法体会到自我价值和被尊重的感觉。这种畸形心理发展往往导致恶性循环,并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当他遇到麻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矛盾,不得不寻找出口发泄,于是就开始模仿家长的处事方式——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暴力行为,不论多么残忍和令人震惊,如果追溯施暴者的过去,都会发现施暴者本人根本意识不到的童年伤心史。所以,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家长首先要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