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整的独立个体,没有哪个孩子是没有情绪的。学龄前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时而笑时而哭的情况非常正常,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有了负面情绪不需要处理。然而这里的处理,不是说用语言或行为暴力阻止孩子发泄,而是通过观察、思考,通过和孩子及时的交流沟通去帮助孩子,及时走出负面情绪的漩涡。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重建信心,找回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到了面对问题如何解决的技巧。
有一次,我晚上带女儿书睿去参加朋友组织的聚会,七个大人七个孩子,都是幼儿园年纪、活泼好动的孩子。这是书睿第一次同时和这么多孩子、以及妈妈们一起聚餐、一起玩。小家伙很兴奋,追着哥哥姐姐们撒欢的跑,又唱又跳。
吃饭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上来米饭了,碗很烫,我就用勺子帮书睿舀了一团米饭放在她自己的盘子里。书睿突然很生气,大叫:“我不要妈妈帮我!我要自己弄!我要自己弄!”我解释说:“这个碗太烫。”书睿丝毫不理会,很急躁的挥舞着手臂打了我几下,我当时的心里是很疑惑、愤怒和焦躁的,疑惑的是她之前几乎没有这样着急的打我,愤怒的是我觉得她对我很不尊重,焦躁的是身边的朋友们都看在眼里。我控制住了自己要说教她的冲动,说:“好吧,妈妈不帮你,你自己来。”然后就自己吃起饭来。
晚上回家,我对书睿严肃的说起了这件事:“书睿,妈妈知道你不想让妈妈帮你舀饭。这当然可以。可是,你不能像刚才那样打我。”我看到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歉意,于是松了松语气,说:“如果你想自己做,你可以说‘我要自己来’。但不能这样对我挥舞手臂。因为我感到你的不尊重。我很生气,也很伤心。”书睿顿了顿,抱住我小声说:“妈妈,对不起。”我搂了搂她以示回应,接着说:“妈妈之所以当时没有立即批评你,是因为妈妈顾及到在那么多人面前责备你会让你难堪,但这不代表我赞同你的行为。我真的很生气。”书睿这时候小声嘀咕道:“那你可以深呼吸几下。”我说:“我深呼吸了,我没有爆发,那你呢?你做到深呼吸了吗?”说到这里,我止住了,我知道太多的说教会让孩子反感,我总结性地说:“书睿很聪明,妈妈相信你会处理好。妈妈不多说了。”然后我就沉默了。我安抚和整理着自己的心绪,但自始至终,我都是抱着书睿的。过了一会,书睿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永远永远爱你。”我知道,她是真的感到了我的伤心了。
孩子睡着后,我躺在床上,想了很多,静谧的夜晚和短暂的休憩让我更能理性的去想这件事。
对自我行为的反思
没有征得孩子同意,自作主张地帮助她
有时候,我们觉得那就是孩子需要的,可是,孩子真的需要吗?没有,她反而可能觉得你侵犯了她。她在实现和证实自己能力感的时候遇到了你的干扰,让她产生一种挫败感,所以她恼怒。从这个角度说,我对孩子放手的还是不够,太多的担心一些未知的潜在的危险会伤害到孩子。我可以提醒她,如:“书睿,这个碗很烫,小心”,而不是直接帮她去做。同时,我对孩子尊重的不够。在这个她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我应该事先询问并征得她的同意,而不是自作主张的直接去做。
在人多的、公众场合的时候,我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在家里冷静
我时常考虑的是简单、直接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充分权衡和尊重孩子。这与我从小接受的棍棒式教育和奖惩机制有关,让我在意别人的看法,依赖于外在评价,这也是我一直试图突破自己的地方。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她时刻都在观察和判断着你的行为。会不会就是因为感受到妈妈的不自在而使孩子产生了这些行为呢?这个过程中,我会不会表现出许多我自己都觉察不到的焦急、粗暴呢?
对孩子行为的理解
她对我挥舞手臂就是对我的故意伤害和不尊重吗?
或许不是,她第一次这么激动的玩,精神处于亢奋的状态,行为上难免就会冲动。成人都可能如此更何况孩子?她只是想表达情绪上的不满,而表达的方式过于激动罢了。对于大脑机制没有发育完善,还不具备足够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的孩子,这种应激的反应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为什么会偏偏在这样的场合发生?
同样,在家中,相对安静的环境,孩子的自控能力会更好,不管是情绪管理还是沟通技巧。而在令她激动的场合下,她的这种自控力就会大大减弱,所以,这不是故意使大人难堪,而是一种可以理解行为。
既然如此,我该不该告诉孩子呢?
应该的。虽然孩子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不去处理。因为伤害的感觉是真实的,伤害的行为是存在的。我需要告诉她我的真实感受,我的想法和决定。这样倾诉所带来的思考能有助于她对自我行为的进一步管理,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诚实的倾诉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是对我的尊重,也是对她的尊重。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孩子,任何人都可能犯错。但是,直面和反思会使你更有可能在下次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所以,深呼吸,放轻松,相信自并告诉自己:明天你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