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总有大人想去逗一逗。其实,成人“逗”孩子玩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逗”孩子也要分怎么逗,逗的结果是孩子和大人都高兴,这才叫“逗”。许多“逗”孩子都是打着爱的名义——这孩子真可爱啊!来吓唬吓唬他,看他怎么办!其实“逗”孩子是一种幽默感的相互传染,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而用粗鲁的方式“逗”孩子,不仅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不高兴,还可能带来负面的心理阴影。
以下案例中3种逗孩子的方式,你觉得哪一种合适呢?
1 蕊蕊拿了一块点心,正打算往嘴巴里送一口,爸爸突然跑过来夺下蕊蕊的点心,塞到嘴巴里咬了一大口,还对着蕊蕊做鬼脸。蕊蕊呢,则大声哭喊起来:“我的蛋糕被爸爸吃了!我的点心被爸爸吃了!”
2 波波用积木块围成一个桶状,然后把自己的小兔子放在桶口上,妈妈走过来看到这一幕后,一边笑一边说:“波波,你的小兔子坐马桶呢!”波波眼睛一亮,随后哈哈大笑:“小兔子坐马桶,小兔子坐马桶!”
3 然然伸出拇指和食指用手比划成一个小手枪,然后对着爸爸“啪啪”,爸爸应声而倒,嘴巴里还发出“啊”的一声,然然一边笑一边等爸爸站起来重复“啪啪!”
两个不同的概念:捉弄孩子与“逗”孩子
捉弄孩子 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就像前面的第一个案例,在孩子毫无防备下,爸爸突然拿走孩子喜欢的食物,引发了蕊蕊哭泣。食物在孩子手里,所有权就归孩子了。很多大人总想试试孩子会不会分享,总是反复地问:“妈妈能不能咬一口,爸爸能不能吃一半。”当孩子不答应时还会威胁孩子:“下次不带你去游乐园!”“以后不给你买了!”这个时刻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分享的心理能力,他会认为爸爸妈妈吃了,我就没有了,永远没有了。他也无法做到延迟满足自己,如过几天爸爸妈妈再买来再吃。
强迫孩子让出自己的东西或者夺走孩子的东西,这样“逗”的方式不但让孩子觉得不好玩,还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不能建立其对他人的信任。特别要注意的是,恶意作弄孩子,可能造成心理阴影,千万不要拿孩子特别害怕的东西去吓唬他。捉弄的刹那,成人开心了,可是要平复孩子的情绪却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总让他处在消极的情绪中,你也会无意间造就一个遇事消极的小家伙。
“逗”孩子 成人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看看案例2和案例3是不是这样呢?爸爸妈妈认真观察着孩子的游戏,爸爸妈妈的两个逗孩子的行为都说明:“孩子,我知道你在玩什么,我们和你一起玩!”看,快乐的游戏是不是继续下去了,而且还增加了孩子的想象力?这样的“逗”,快乐的不是成人是孩子,会让孩子形成新的游戏灵感,在与父母高质量的相处中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逗”孩子其实也有大智慧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愿不愿意接受成人的“逗”呢,看看他的反应我们就知道要不要“逗”了。很多大人总是一试才发现,孩子哭得一塌糊涂,才会吸取教训。逗孩子时候最好把我们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预测一下你的行为之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影响。有时候,大人可以借着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就在悄悄地改变孩子的习惯与想法。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一会让孩子笑一会让孩子哭的大人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总是琢磨不定,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生气。”你横眉怒目地逗孩子呢,可你逼真的表情就让孩子觉得是真的。他可分不清楚假象还是真实。一个忽冷忽热的成人无形中会与孩子建立交往的壁垒,逼着孩子小心点对待你。不管怎么逗孩子都应该保证孩子心理是轻松的,如果有害怕、担心这样的小情绪也应该帮孩子及时调节好。
“逗”孩子应把握度
有一种逗是满目取悦孩子,爸爸估计假扮小狗,让孩子扔东西,爸爸来捡东西。或者当孩子拿着棍子打自己时,还配合着哈哈乐。务必避免类似涉及人的自尊与安全的游戏,莫让孩子漠视他人的尊严,把危险游戏作为开心点。
TIPS 遇上他人作弄孩子,该怎么做?
有时候,带孩子出门,遇上熟人逗孩子,属于上述案例一的情况,孩子无法接受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对孩子解释
告诉孩子:“这不是真的,叔叔这是逗你玩的,如果你不想把饼干分给叔叔可以不给”。也可以让孩子告诉那位叔叔:“我觉得这样不好玩,你别这样了。”
对亲友说“不”
以委婉的方式制止亲友的行为,找个话题岔开,“点点,去给叔叔拿个苹果”“点点,你该喝水了”。再和亲友解释,或者提示亲友:“我上次这样逗他,他难受了好几天呢!”也可以找个借口暂时避开亲友:“哎呀,我们和人约好了,要迟到了,下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