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顿从小喜爱动物。3年前,他和妈妈一起带家里的小狗米努去动物诊所时,看到了兽医吉娜收留了许多动物。他为那些被遗弃的动物而伤心,那天回家后,他告诉父母,自己想去吉娜的动物诊所做义工。
妈妈告诉奥斯顿,做义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作为父母,为他有这么一份爱心而感到骄傲,但在和兽医吉娜提出请求之前,建议他先去吉娜的诊所做一次一个小时的义工,然后再好好考虑一下这3个问题:
A. 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好?
B. 愿不愿意长期做?
C. 什么时候去做?
“一旦吉娜答应了,你就得兑现你的承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妈妈严肃地说,并让他一周后告诉自己最后的决定。
奥斯顿和吉娜打了电话,并约定了去诊所帮忙的时间。一周之后,奥斯顿告诉父母,自己还是愿意去做义工。但因为自己课外有很多活动,不能每周都去,改为一个月去2次。
听了奥斯顿的话,妈妈请他把计划写下来,贴在房间里。奥斯顿听从了妈妈的建议。从那以后,他就在吉娜的动物诊所做义工。至今,已经3年了。
许多孩子会因为一时的兴起而许下各种承诺,可没过多久就改变主意。面对孩子轻易的放弃,父母常常感到懊恼,进而责备孩子。但是,信守诺言并不是天生的行为,而是需要学习,需要父母督促。
信守承诺是值得骄傲的
心理学家和直观养育网站的创始人朱迪·维尼斯特曾说过:“如果父母信守承诺,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模拟父母的这种行为。”
比如,父母答应孩子,饭前不能吃甜食,饭后可以吃冰淇淋。那么孩子一旦吃完饭,父母就不能食言。为此,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答应你饭后可以吃冰淇淋的,我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据研究,12岁以下的孩子更能从积极的反馈中得到鼓励,并继续作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如果在生活中,孩子信守了自己的承诺,父母就要及时表扬他们,给他们积极的反馈:“你像你答应我的那样带着头盔骑自行车,谢谢你。如果你经常信守承诺,就会得到大家的信赖,信守承诺很重要。”
许诺之前要深思
在上面的事例中,奥斯顿想去做义工,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妈妈和爸爸没有轻易答应奥斯顿的要求,而是给奥斯顿一点时间考虑,让奥斯顿看看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这么做,父母等于在帮孩子明白,要在许诺之前先慎重审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是不是有把握、有能力做到。对不能做到的事,不应轻易答应;就是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事,也要留有余地。
签署“承诺合约”
耶鲁大学行为经济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让被实验者在他们的网站签署一份“承诺合约”。这份合约的内容非常简单:签订合约者首先设定一个目标,如果在约定的时间内,签订合约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们约定接受一定数额的罚款(签约者自己确定金额),或者让自己的名誉受损(签约者请人监督自己)。
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那些签订“承诺合约”的人,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概率要比没有签订“承诺合约”的人增加两倍。
研究者认为,当一个人签署了一份“承诺合约”之后,就会有两种心理感受:
1.有某种责任感;
2.害怕受到经济惩罚。
因此,当孩子许下诺言时,不妨和孩子签订合约,让他把自己的诺言用合约的形式记录下来;年龄小的孩子,则可用录像或者录音机录制下来。合约中应既包括奖励,也要包括惩罚。孩子在合约的约束下,更容易信守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