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2015-08-31 14:05:21 出处:乖乖网 作者:园园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如何被扼杀的?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上,我们又能做点儿什么呢?

正确答案是唯一的吗?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已经在做着同样的事--将孩子逼上想象力、创造力惨遭扼杀的绝路。从耐心而温和地告知孩子正确答案,到简单粗暴地否决孩子的想法、做法,最终都殊途同归,走向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终点。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场景:

一位妈妈指着一本书上的简笔画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呀?

孩子不假思索便回答:月亮。

妈妈:怎么会是月亮呢?月亮长得像这个样子吗?

孩子:是的。

妈妈:你认真看看,到底是什么呀?

孩子:就是月亮呀。

妈妈:你看,这里还有一个把儿呢。它到底是什么呀?

孩子:月亮。

妈妈:不对,这是香蕉。记住了啊,这是香蕉。你看,这个才是月亮呢。

我相信,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个场景并不陌生,它也许发生在身边其他人身上,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个月牙一般的形状,为何不可以是月亮、小船、眉毛或者其他事物,而必须是香蕉呢?正确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吗?

过分求同可能压抑创新的能量

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不由自主这样去教导我们的孩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一切早已铭刻到我们骨子里,成了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可是,当我们认同了某个所谓的正确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也如此认同的时候,孩子内在最真实的声音便被否决了。

当他内在的声音被否决,初始时,他会抗争。抗争失败,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以更加强有力的方式继续抗争,于是,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对抗的能量,对抗的能量与创新的能量此消彼长,创新的能量自然就被削弱了;另一些孩子学会了乖巧地服从,他创新的能量则被压抑了,变得无法流动。

当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终有一天,孩子因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而放弃抗争,最终变得缺乏主见,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凡事都会为其他人给他一个所谓正确答案而松一口气,或为自己没有说出错误答案而庆幸。

孩子的思维、行事模式,与学龄前的经历关系密切。一个从小就唯唯诺诺、不得不逢迎家长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难摆脱这种模式。小时候他可能期待家长、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成人后,他只好期待领导、同事给出正确答案,轻易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因依赖他人给出想法而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但凡需要自己做决定时,他就无所适从。试想,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或者根本就缺乏想法的人,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何体现呢?

求同,也可积累创新的能量

不过,我也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常常有朋友咨询我:我的孩子就知道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别的孩子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更气人的是,有些事情他明明不想干,但不懂得拒绝,人家要他干,他就乖乖地干。我也告诉过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如果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告诉人家我不想做,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状况呢?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这种担忧,谁甘心自己的孩子将来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呢?

事实上,孩子跟随小伙伴,仅仅是他模仿与学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需求而已。随着他社交技巧越来越娴熟,他在跟随与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积累创新的能量。前提是,在孩子貌似盲从的时候,我们能接纳他,并寻找机会帮助他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一切,帮助他拥有更开阔的思路,以更宽广的心胸接纳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与你不一样,让我走得更远

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脑子里有这根弦,稍微用点心思就可以了。比如搭积木,这是我们很多家长都会跟孩子玩的一个游戏,那么,利用搭积木的机会,我们就可以不着痕迹地给孩子一些引导。在琛琛小的时候,我是这样参与他的游戏的:

琛琛:妈妈,你帮我搭个大高楼吧!

我:没问题呀,看我的。我一般都会响应,随后认真地陪他搭高楼。而他会模仿。

当然,不管孩子如何模仿,我们搭的高楼总会有差异。当这种差异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一般会将关注的重心引导到这种差异上来:哇,你搭的跟我不一样呢!我觉得你这个高楼很有特点哦。你看,这一层楼还是半圆形的呢。嗯,我也要再搭一个不一样的高楼。然后我们开始搭各种不一样的高楼,并且,双方都很享受自己搭得与众不同。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搭大高楼时,就算他一次只能搭两三块积木,我能搭七八块,他也不会因此产生挫败感。因为他不需要跟我去比谁搭得高,谁搭得好,他关注的重心在这个与众不同的过程,以及各自搭出的高楼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他关注的重心在这些方面的时候,他呈现的都是他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他的想象力、创造力便得到了呵护与激发。

允许孩子有一些不一样的行为、想法与表现,是让他们如其所是,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的前提。当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具备这样的特质,上了学,不管这个同质化的教育体制如何如何,这些早年植根于他潜意识的影响依然会发挥作用,我们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担忧了。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