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擅长逻辑、推理;右脑与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连接。和孩子沟通时,我们可以多用用右脑,给孩子创作故事。因为,孩子可以很快吸收故事。我个人的经验是,两岁半的孩子已经能消化、感受那些故事了。
比起逻辑和道理,故事能够直接进入孩子的心灵。家长可以通过故事的隐喻、比喻和借喻,与孩子的心灵进行创造性的对话。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很快奏效,但是,故事会在孩子的心灵播上一颗小种子,以后能够开花、结果。
有一位妈妈,她有一个5岁的儿子。有一次,孩子吃蛋糕,蛋糕渣掉了一地。妈妈让孩子把蛋糕渣捡起来。孩子说:“不!” 这位妈妈讲了很多道理,但是统统没用。突然,妈妈想起了我的书《故事知道怎么办》,她从厨房拿出扫把和小铲子,对孩子说:“我听说,地上的蛋糕渣要被召集去垃圾桶,开一个重要的会议!小铲子和扫把可以帮助它们去垃圾桶哦!”妈妈的话刚说完,孩子就把小铲子和扫把接过来,把地上的蛋糕渣全部扫进了垃圾桶。这位妈妈用了一个隐喻:合作。
还有一个非常棒的例子,是一位爸爸给我讲的。他的女儿每天早晨都不愿意起床,妈妈每天都会与孩子斗争半天。结果爸爸用故事的方式,轻松地化解了这个难题。早上,他走进卧室,伸出两只胳膊说:“我是一棵椰子树,哪只猴子想爬上来吃椰子呢?”女儿马上就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想和大家分享。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孩子口渴,想喝可口可乐。妈妈不想让孩子喝可乐,怎么办呢?正发愁时,妈妈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两根木棍,长的像长颈鹿妈妈,短的像长颈鹿宝宝。于是故事开始了:“从前,有一个长颈鹿妈妈,带着宝宝在外面玩,它们特别渴,但河水又离得那么远。长颈鹿宝宝问:‘妈妈,我们能找到一条河吗?’长颈鹿妈妈说:‘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旅途。’然后,长颈鹿妈妈带着宝宝爬上山,再下山,再爬山……最后终于找到了河水,美滋滋地喝了个够。”妈妈可以随便在公园找一个栅栏当成“山”,用蓝色的围巾当河。“当长颈鹿母子历经艰辛,终于喝到水时,孩子一定会觉得‘喝水’比‘喝可乐’更有趣。”
接下来,我讲讲怎样来创作一个故事。创作一个故事,整体的思路是要有开始、中间的故事情节和结尾。开始会发现有一个问题,中间的故事情节发展出一个解决方案,最后问题解决了,障碍克服了。
举个例子:有一只小兔子想到河的对岸去吃草,中间的过程就有很多可能性。小兔子可能遇见了一只小松鼠,于是它们有了一段有押韵的对话:“小松鼠,小松鼠,你好吗?我想跨过大河去。小松鼠,小松鼠,你能帮我吗?”小松鼠可能会说:“对不起,我有事,我需要储存一些松子过冬。”然后,小兔子去找森林中其他的动物寻求帮助,重复这种对话。重复,能增加故事的张力。但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重复的次数。如果重复10次以上,那孩子肯定不感兴趣了。
故事的最后,可以是乌龟驮着小兔子过河;小青蛙们为小兔子搭了一座桥;猴子爬上树,压弯树枝帮助小兔子到对岸……我要强调一点,如果给小孩讲这段故事,一定要是一个开心、圆满的结局。如果河水非常急,乌龟被水冲跑了,兔子淹死了,这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空洞。
对于小龄段的孩子来讲,有圆满结局的故事,会给孩子一个希望,这是构成坚强品质的开始。这种暗示非常柔和—小兔子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坚持。
在讲座的最后,我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家长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行走,故事的点子就会扑面而来;二是建议大家多买一些故事书、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对故事范围的扩大帮助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