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问
父母要不要陪读?Should parents accompany their children abroad?
伴随着留学的低龄化,出国陪读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不少家长辞了工作,专职到国外照顾孩子;可也有父母觉得,陪读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还是让他独自出去比较好。那么,家长到底该不该陪读呢?
蒋佩蓉认为,全家移民是最佳之选,这样孩子更容易在充满爱的完整家庭中成长。可是,这对整个家庭来说会是个巨大的考验:是否有够强的经济实力?夫妻是否能舍弃国内的一切去适应新环境?如果资金不足、没有退路,父母很容易把对未来的焦虑怪罪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孩子的压力有多大,未来有多艰辛。
还有一种陪读是母亲去国外陪孩子,父亲留在国内赚钱养家。如果父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自然很好,但如果长时间分离又缺乏顺畅的交流,婚姻纽带会越来越弱,婚姻极易沦为陪读的牺牲品。陈太太就有过这样的经历,20年前,她陪3个孩子在温哥华读书。20年后,孩子们成家立业,她回国和丈夫生活。可这时,她却发现自己和丈夫早已成了陌路行人,不得不又搬回了温哥华。
尽管如此弊端不可避免,但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和留学生活还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对年龄偏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对孩子更好地监护,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稳固家庭成员的亲情连接。
如果没有条件陪读,怎么办?可以优先考虑让亲戚代为照顾,因为亲人更值得信任。不过,也要警惕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因为不能亲自照顾小孩而产生亏欠之情加倍溺爱孩子,或者撒手不管导致亲子关系难以维系。父母必须与孩子及时沟通,经常联系,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没有亲戚可以托付,父母可以为孩子寻找寄养家庭,比如去国际学生办公室表达寻求接待家庭的意愿。不过,在孩子能够和他们相处并深入了解之前,寄养家庭父母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父母提前拜访孩子要留学的城市,看能否通过朋友介绍或社区中心找到当地的热心居民,帮孩子把把关。此外,家长还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寄宿家庭的父母反映,中国孩子自主性差,从不主动帮忙做家务,与异乡父母相处可能面临问题。
不陪读的另一种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那里有各种规则,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同时,孩子也丧失了得到更多爱的权利。有些孩子变得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有的则以酗酒、吸毒等方式试图获得关注等等。所以,如果选了寄宿学校,父母千万别忘了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
无论何时出国留学,是否有家人陪伴,留学生都要面临国外生活的严峻考验。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许能让适应过程变得更容易些。
第六问
如何适应留学生活?How to adapt to the life abroad?
很多留学中介和讲座喜欢把留学生活描述得精彩非凡,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恨不得马上飞到心仪的国家,展开一段美好的留学旅程。其实,这绝对是一种误导,他们完全略过了适应过程的艰难。尤其是当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更不该绕开留学可能带来的困扰,学生们才不至于在经历过所有的麻烦和挫折后,再回过头来质问父母。
对留学生来说,挑战首先来源于所迁移到的城市或地区。有些地区可能已经有很多中国人,看似可以减轻孩子适应的难度,却让他们更难掌握英语,无法融入主流文化;有些地区只有少量中国人,这就意味着适应过程更加艰辛。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留学生们会发现,大家交流的方式不同,玩的游戏不同,就连看的电视节目都不同。更为严重的是,留学生可能要面临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对此曾在加拿大读中学的蒋佩蓉深有体会。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蒋佩蓉知道答案是二氧化碳,但不知该如何用英语表达,最终给出了“空气”的错误答案。老师立即将她和同样回答错误的智障女孩叫到了一起,对全班同学说:“不要像这两个人一样,给出一些愚蠢的答案。”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样的打击害得蒋佩蓉在整个高中再没回答过任何问题。虽然如今的留学环境并不像早期那么恶劣,但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比如老师会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打低分,有人会嘲笑你的口音。屡屡受挫更容易让人想念熟悉的事物:家乡的亲人、朋友,就连某次在街头偶遇的流浪猫狗都变得那么亲切……为了排解种种不适,不少孩子选择屈服于帮派、毒品,或沉迷于性体验。
面对这些挑战,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外生活呢?蒋佩蓉建议,首先交一个朋友。要想找到好朋友,自己首先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好朋友。你可以列一个清单,看看自己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是什么让别人不愿意接近你。如果你是个有趣的人,要学会与别人分享这种有趣;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闷,就去找一些别致的东西,比如关于你的国家、你的文化。离开中国前,记得带一些有意思的手工艺品和关于你的家乡的资料,你能与别人分享的东西越多,你就会变得越有意思,这将使你更容易得到一份新的友谊。但这不意味着让你服从他们的标准,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记住,找一些懂得欣赏你的朋友。
试着和别人一起做一些事,这是最快融入集体的方法。你们可以一起讨论策划,齐心协力付诸行动,互相交流感受。如果你们都喜欢这次活动,它会成为你建立新朋友圈子的基石。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那就去帮助别人,给别人服务会让自己最好的一面显露,更深地加强每个成员间的联系和情感。
不要拒绝参加邻里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家附近找一个中心,参加课程、工作坊、讲座,和邻里们见面聚会,会让生活更丰富。当然,不要忽略你在国内的老朋友,让他们知道你在异国的新机遇,与他们保持联系,友情让人充满活力。
毫无疑问,实践远没有说得这么轻松,但请相信,困难能无限丰盈人的内在力量,让你拥有破茧成蝶的璀璨。出国留学从来不是易事,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更好地体味沿途的惊喜和快乐。
申请者那么多,优秀者那么多,而一流大学的名额有限,为什么各个学校总是抢着录取那几个孩子呢?
第七问
名校在抢什么样的学生?What kind of students are competitive?
蒋佩蓉曾跟踪和研究过那些被多所名校争抢的学生们,她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身上都拥有很高的4Q商数,即IQ(智商)、EQ(情商)、CQ(品商)和AQ(逆商)。
关于智商,很多父母坚定地以为,高分数就是高智商的绝对代表。但是,每年还是会出现GAP全A、SAT满分的申请者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有个女孩是北京某重点高中实验班的尖子生,蒋佩蓉问她有什么课外兴趣,回答要么是“读书”,要么是“学习太紧张,没时间”。对她,蒋佩蓉只有同情。分数只是录取标准的门槛,而非“优秀”的定义。在分数之外,能够体现智商的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
面试中,蒋佩蓉问一个男孩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是他的哥们儿,还有一支从初中就开始的足球队。无论学习多紧张,他都一直想办法和哥们儿保持联系。热爱足球运动,说明他不是书呆子;能让友谊不受到紧张课业的影响,说明他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还有位申请者用一个五颜六色的3D作品集做自我介绍,给蒋佩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极强的创造力,才设计出那么精彩的作品;他富有想象力,才想出如此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这两个孩子都表现出了分数以外的高智商,也是学校渴望看到的亮点。当然,这个亮点可能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谈话时展现的绝佳的判断力,抑或是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等等。总之,他们想看到除了高分数外,你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除了高智商,情商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无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智商再高也难成大事。之前提到的足球男孩,他能够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踢球这件事,说明他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懂得通过管理自己或适应他人的情绪来做事,就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
品商就是品格的商数,没有品商,智商和情商再高也会像没有根的树,经不起暴风骤雨的洗礼。有些学生为了让申请材料好看,不惜包装作假,结果适得其反;有学生为了得高分,考试作弊,结果被开除学籍。品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后天的训练习得,关键在于父母的一言一行。
逆商是用来研究测量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有多大弹性的。只是,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父母总喜欢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以拯救者的身份教孩子如何少走或不走弯路。于是,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履历中竟没有一次失败的经历。这样的孩子能克服苦难吗?他有勇气冒险并创造新的价值吗?做父母的要允许孩子失败,因为那是成长和成熟的必要过程。
4Q大多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这需要父母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只有充满爱的家庭,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
结语
出国留学并非易事,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深刻发现、认知自我,深入了解、选择学校,只有做足了准备,才能更好地迎接全新的留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