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别带着情绪教育孩子

别带着情绪教育孩子

2014-08-30 12:21:13 出处:乖乖网 作者:刘杨珂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知识    早教方法   

    看到孩子无休止哭闹,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的呢?

    1.怒火一下子冲上脑门儿,皱起眉头,烦躁地对孩子大声说:“你再哭一个试试!”怒气冲天地制止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2.你会把哭闹的孩子拉到眼前,开始给孩子讲道理,通过一遍一遍耐心地讲道理来制止孩子哭闹。

    3.首先,稳定情绪,平静而认真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哭一哭也是好的。那么等你哭够了,可以来找我谈谈,妈妈很愿意听你的心里话和帮助你。”然后离开哭闹的孩子,去做该做琪愦,等待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来处理这件事情。

    如果你的选择是3,那么恭喜你哦!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你做到了不带着情绪教育孩子。父母带着情绪对孩子进行说教,孩子会觉得:“反正都被你责骂过了!我已经受到惩罚了! ”然后你对孩子的淳淖教诲就会被当做耳旁风,一扫而过。

    可见,掺和了情绪的教育实际上是变相的惩罚,已经受到惩罚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再去自我反思,从本质上就没有得到纠正。这么来看,你是希望孩子在你的怒火中渐渐适应而屡教不改呢?还是希望孩子自己能够在你理性教商者的身份下自我反省,成熟长大呢?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与情绪相关的教育现象,我们也都不陌生。那就是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中的时候,家长也不适合立即教育,就像我们不会傻傻地对正在痛哭的人讲道理,而是会去安慰她一样。

    当孩子处于情绪化的状态下,家长要耐心地先疏导孩子的情绪,等待情绪过去后,雨过天附,再去跟孩子谈谈心,效果会更好。记住身份再教育带符情绪教育效果并不好,可为什么父母在教行孩子的时候却屡屡犯措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例如在单位里面你要馑得分寸,要理性地处理问题,不能轻易发脾气,还要愐得隐忍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这是因为茚位是社会环境,不是你的私人空间。因此,很多妈妈在单位人人都赞是个通愦达理的好人。

    可是她一回到家里,回到了私人空间的时候,就不同了!在私人空间里,妈妈的角色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释放感性内在的女性们变成了有脾气或者很挑剔的人。

    我们来想象一个常见的生活情景: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反映情况。放学后,孩子回到家里,内心既忐忑不安又很内疚,一进家门就偷偷瞄昝妈妈的脸色,大气不敢出一声。

    通常悄况下,一个“妈妈”会这样做:脸色阴沉,还没等孩子放下书包就开始算账了: “你今天在学校又怎么了?你老师又给我打电话了!你就不能听话吗?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你要气死我是不是?你说!”类似这样的问题多得是,雷同之处是妈妈们常常是带情绪来处理问题的。

    同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教育者”

    又会怎么做呢?首先你应该已经提前想到孩子的心理状态了,孩子已经很难过很害怕,你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去责怪和询问事情的缘故呢?等孩子回家后,你当然是平静地观察你的孩子,然后丝亳不提这件事情,一切如往常一般。等吃完了饭,如果孩子没有主动说明的意思,你会邀请孩子出去散步,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说:“今天我接到你班主任打来的电话了,老师似乎很生气。你能告诉妈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吗?我很想听听你的说法,因为你的想法对妈妈来说更重要。”这时候,无论孩子说什么,你都会认真倾听,然后再同孩子讨论事情应该怎样做更好就容易得多了。

    母亲不等于教育者,母亲是与生俱来的天陚角色,是感性力虽的角色,对孩子充满了爱。而教育者是后天因社会文化的需要而诞生的社会角色,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角色,是为了教出被社会认可的人才、具有社会化色彩的角色。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使命也不相同。

    好了,现在你作何感想呢?是继续在情绪中教育孩子,还是做一个智恝的教育者,在情绪上来得时候能够控制自己,把情绪处理好以后再教育呢?试试看吧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