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节、聚会,亲朋好友都会欢聚一堂,这时,孩子们也有更多机会聚在一起玩耍,可是孩子如果“太小气”,家长则会觉得在亲朋好友间无比的“尴尬”,此时,你会怎么做呢?
孩子如果“太小气”,家长则会觉得在亲朋好友间无比的“尴尬”。这时,大多数的家长或斥责孩子“没良心”,或勉强孩子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礼让他人,更有甚者会对孩子说:“你先给妹妹,我等会儿再给你买一个更大的。”在各种威胁、哄骗和利诱下,孩子不得不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开,说实话,他们内心并不享受这个过程。
3岁:我只知道“这是我的东西”。
“大方”和“小气”不过是大人为孩子贴的标签,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孩子的“小气”是这个年龄段的自然表现。
通常孩子在八九个月的时候会非常“大方”,但到了二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特别“小气”,不让别的小朋友从自己手中拿走玩具或食物。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自然体现,他要维护“我的东西”。这时的孩子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学习“去除”这个“自我中心”。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但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其实,我们随意在孩子稚嫩的“额头上”贴上成人的标签,往往会事与愿违。原本孩子没有注意到自己有这样的“缺点”,结果反而通过“标签”被强化了。
学龄前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类似于催眠,这些曲解的观点就这样植入了孩子的头脑。当他认为自己是个“小气”的人时,他通常只做“小气”的事。因为除此之外,他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处理这些事情。
温馨提示: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小办法,比如,轮流玩、交换玩。这样不仅能避免冲突,还能让孩子发现一个玩具通过交换竟然可以变成两个玩具,而且轮流玩比一个人玩更有意思,那时,他们便开始逐渐对“分享”有点儿兴趣了。
4~5岁:让我把喜欢的给别人,所以你更喜欢别人!
当自己的宝贝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东方人礼让的传统道德思想便开始发挥作用了。
曾经有一个抑郁症的案例:那是个上大一的女生,声音十分纤细怯懦,令她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妈妈不是真的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