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漫一点。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往往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但广州华师附中的学生们却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近日,在华师附中“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作业题目: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同学们交来的作业让老师感到惊讶。
由《夜宴》与《哈姆雷特》引出的思考
王丹丹,作为华附“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的其中一名教师,近日,她给学生上了一节名为“《哈姆雷特》与《夜宴》跨文化比较”的课。“我本身是从事人文英语工作的,所以其实里面是包含着人文和哲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上,不是解决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谈跟人生相关的问题,生死肯定是逃不开的。”丹丹老师告诉记者,她给学生讲中西跨文化的课程,《哈姆雷特》已经被讨论了多次,很难找出新的角度,于是就想到让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来阅读。
丹丹老师为此找来了冯小刚拍的《夜宴》。“我在香港讲学的时候,曾经问过部分人,他们都看不出《夜宴》跟《哈姆雷特》之间有什么联系。”丹丹老师表示,对死亡的思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在《哈姆雷特》中,老国王不止一次地说,地狱有什么可怕的呀?而《夜宴》也有不少镜头隐晦地描写到死亡,比如一个血淋淋的人头等,但直面死亡的镜头却一个都没有。“中国人不希望看到死亡,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事情。但近年来,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开始陆续有了自己的宗教,原因是经历过大病,或是身边有亲朋好友去世等,意识到死亡这事避不开,必须要学会直面。”丹丹老师表示,让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思考死亡这件事并不容易,他们的阅历不足,社会经历也太少,在讲课中,她需要不时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认识问题。
“我最后布置这道作业的初衷是既然古人有说‘未知生焉知死’,那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未知死焉知生”。”丹丹老师说,希望可以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死亡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做好规划,学会严肃认真地过每一天。
初中生写得淋漓尽致 高中生有点拘谨
葛菁是“欧洲文化巡礼”的一名负责老师,在她手上已经收集了部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了。她告诉记者,乍看这个题目,自己也吓了一大跳,不知道这样的题目十几岁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同学从十二岁到十六岁都有)会写出怎样的文字。
“当作业交上来的时候,我可以说是震惊了,尤其是初中孩子的思考,是那么豁达那么真诚,很难相信,十二三岁的少年对于要留给世间一个怎样的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充分的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大人。”葛菁称,综合对比起来,初中生写得比高中生更能放得开,初中生会把一些细节都写得很淋漓尽致,如多少人来参加葬礼,他们的神情是如何的,会怎么样追忆自己,会谈论什么内容,葬礼上的布置都有哪些物品等等,写得很真挚深刻,确实看出是经过一番思考的。高中生写自己的葬礼显得有点拘谨,甚至好像有点造作。“通过这些作业,我觉得孩子还是有自己的洞察力,不能以成人的偏见去想像孩子。小孩的想法都挺好的。”葛老师表示,此次作业会作为学生期末考的一次参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