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父母”的漠视、暴力或者强烈的控制欲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那些努力给孩子营造幸福童年的“完美父母”,一不小心,同样也会给孩子的心炅成长造成伤害。
打造幸福却让孩子丢了幸福感
欢欢最喜欢玩具汽车了,爸爸出差回来,特意买了一辆玩具汽车送给他。欢欢打开包装,拿出玩具汽车玩了两下,就对爸爸说:“这个汽车不好玩,爸爸,我想要遥控汽车,你明天给我买。”说着就把玩具汽车放进满满的玩具箱里了。
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打造幸福生活,可是,从小给孩子太多的幸福,就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什么叫边际效应递减呢?比如,当极度口渴的时候,第一杯水的感觉是最好的,当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就是到了“边际”,这时候再继续喝下去,就会越来越感到不满足。幸福感也是这样,过了边际,也会递减。所以,在蜜罐长大的孩子会找不到幸福感。有人把这种越幸福越不知道幸福的现象,叫做“幸福递减律”。幸福都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所以,适当地让孩子体验痛苦,比如分离的痛苦,失败的痛苦,失望的痛苦,乃至饥渴的痛苦,劳累的痛苦等等,这些痛苦的体验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无私的父母却培养出自私的孩子
嘉嘉妈妈是那样的无私,嘉嘉喜欢吃的,妈妈一 口不沾,嘉嘉喜欢要的,妈妈一律满足。相比儿子的需求,自己的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嘉嘉经常在公共汽车上给自己和妈妈抢占座位,每到这时,妈妈总是幸福地把嘉嘉搂进怀里,有一种得到回报的感觉。可是,今天车上只有一个座位,嘉嘉一屁股坐下来独自享受,妈妈回忆起类似的_幕蒋,心生疑惑:我无私的母爱怎么培养了这么一个自私的小家伙?
无私的父母常常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父母的所谓无私,实际上是以孩子为中心,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经验,曰益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心中只有自己。然而父母的所谓无私,并非真正的无私,只是在亲子之间放弃了自身利益。所以,父母不要再拿无私的爱作为借口,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懂得学会考虑爸爸妈妈的感受,比如,不管吃什么,都要先分给爸爸妈妈一份。这样,成人的“自私”,反而会让孩子学会“无私”,学会走出自我中心。
标榜自信却导致孩子不自信
乐乐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文艺比赛,可惜被淘汰了。为了给乐乐树立自信,妈妈安慰道:“儿子是最棒的! ”明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妈妈却说是“最棒的”。懵懵懂懂中,乐乐似乎对妈妈的安慰并不买账,还是泪流满面、一脸的自卑。
父母总说孩子“最棒”,孩子就不能接受更多时候自己不棒的亊实。自信来自于战胜困难和走过失败,不是父母一味地鼓励出来的。所以,父母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自信不是来源于“我最棒”,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肯定。哪怕不是最棒,哪怕失败了,自我也是有价值的。给孩子肯定和鼓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具体、恰当给予评价。比如,孩子有勇气参加比赛,即使淘汰了,也是好样的,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
营造完美却让孩子不完美
三岁的娜娜,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认为幼儿园小朋友们总是吵架,不是好孩子,自己不愿意和坏孩子在一起。
原来,娜娜有这样的想法是爸爸妈妈的“功劳”,娜娜的爸爸妈妈一直在为娜娜维护完美的形象,营造完美的生活。
但是,生活并不完美,居家过曰子更是难免纷争。于是,为了维护完美,他们有冲突时,首要的解决方法是隐忍,忍无可忍时,就紧紧地关上房门吵架,不让娜娜看到。他们平时给孩子灌输的是:吵架不是好孩子,吵架的孩子没人容欢。
父母当然要避免因为成人的冲突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但是,有些父母即便起了争执也躲在屋子里吵,却要在孩子面前假扮和谐。可是孩子不是傻子,再小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掩藏在和谐背后的痛苦。但是,面对父母的故作完美孩子便会更加感到困惑,失去了学习面对不完美的机会,就会出现各种适应性障碍。难于适应生活,也许成了孩子心灵上最大的不完美。所以,父母与其给孩子一个脱离社会的“真空环境”,不如让孩子馊慢理解争吵在所难免,让孩子慢慢懂得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色,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