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夸我儿子开朗活泼,但我心里知道,他能有比较平稳放松的状态,是因为刚才坐公交“充了电”。现在来看,适应新环境之前,孩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一下心理缓冲,才能调动内心的能量,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法。
事实上,这位朋友也是因为3岁多的女儿到了楼下不肯进门,所以,正在门外面陪女儿“缓冲”呢。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后,都挺顺利地进了屋。
比起成年人来,孩子的情绪表现更加不会掩饰。所以,他们的恐惧不安,通常是通过哭或者拒绝来表达。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份真实,并进行安抚,而不是批评孩子脆弱,逼着他们马上放下恐惧。
没过多久,我带着儿子回内蒙古老家。一个多月后,儿子已经适应了内蒙古的生活,再回到北京,反而难以融入了。在小区广场上,他不再像从前一样跟同龄小朋友追着玩耍,待在家里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哭起来。
从他时不时就念叨着姥姥家的事,我和老公觉察到,儿子是想念姥姥家呢。于是,我和老公一起疏导儿子的情绪。老公拿着玩具车,说:“我们回姥姥家时,就坐着大巴车对吧?”儿子听了,又拿来小火车,放在大巴车后面,我惊奇于他的举动,是啊,我们返京时,就是先坐了大巴,又换乘了火车。接着儿子还把自己喜欢的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放到了火车上。
“哦,宝宝是要带上喜欢的毛毛虫一起回姥姥家是吧?”我会意地说道。儿子乐了,“姥姥家……”
经过一晚上的游戏,儿子的情绪平稳下来了。但第二天,再把他带到小区广场时,还是紧紧贴着我寸步不离。
因为前一天尝到了“甜头”,我对儿子的表现也不再着急。我不再急着鼓励他去和小朋友玩,陪着他,静静地坐在长椅上,他倚在我身边,看着周围的一切。10分钟、20分钟、1个小时……儿子就这么依偎在我身上,累了抱一抱,然后又继续倚着我站着。
一上午过去了。下午再出去的时候,我给他带了好多玩具,想着他至少可以玩玩具,而不用仅仅倚在我身上。
就在我刚刚坐到长椅上时,儿子却摇摇晃晃地朝身后跑了,我一扭身,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跑来跑去,儿子是去找小伙伴玩耍了……
我心中惊喜,没想到他这么快就重新适应环境了。当然,我的内心也有点飘飘然的喜悦,庆幸当时给了儿子“缓冲”情绪的机会与时间,做了一次懂儿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