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世界冠军的孩子是怎样一种体验?被严厉要求,朝着冠军的方向前进?还是被温柔对待,尽享孩童应有的快乐?
因为大爱《爸爸去哪儿》,所以,我一直从第一季狂追到了第三季。在为各种萌娃帅爸的高颜值刷屏的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季必有一个世界冠军老爸,从田亮到杨威再到邹市明,这似乎已经成了这档节目的标配。我不禁好奇,冠军光环是否会延续到他们的家庭中呢?
我要爸爸赢!
我清楚地记得,田亮一边做饭一边念叨:“世界冠军连这个都做不了,怎么成?”虽是调侃,但也足见其职业身份带来的高自我要求已经成了习惯。这样的爸爸可以成为孩子很好的榜样,因为竞技体育对一个人身体和意志的考验,足以让生活中的困难变得微不足道。但同时,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当爸爸们在竞技环节中失败时,其他小伙伴反应相对平静,而且更容易被安抚,而冠军爸爸的孩子却对胜负看得很重,一旦爸爸失败,就表现得特别难过。轩轩看到爸爸邹市明失败时痛哭,嘴里一直念叨着:“我要爸爸赢,我要爸爸赢!”
这5个字听上去没什么,无外乎一个争强好胜的小孩子的肺腑之言。可在一个心理师的耳朵中却听出了另外的声音,那就是,在孩子的眼睛和精神世界里,对成绩特别敏感,似乎一旦触碰到失败整个人都要崩溃,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小伙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不妨猜测一下:
首先,他拥有一个世界冠军爸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感觉:他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家里有一个特殊人物,这个人被万众瞩目,他会时不时被告知此人是个特别出色的人,永远拿第一,为国争光。家里那些照片和奖牌时刻在告诉孩子,它们拥有多么璀璨的历史,而这个成绩的创造者就是自己的爸爸。对于一个处于轩轩和杨阳洋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正好是对一个人理想化建立的时候。一个好的理想化对象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建立一个模仿和认同对象,于是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当前期的理想化建立时,若没有一个回归或者客观的区分,孩子很容易把爸爸的好和坏加以混淆,也就是说,失败这个词成为坏爸爸的代名词。当一个人无条件相信一个人的全能感时,意味着把自己的全能也放在了对方身上,一旦全能被打破(如失败),孩子容易体会到自己的失败,内心也就崩溃了。相反,爸爸的胜利则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自己的胜利,这就不难理解轩轩的痛哭了。第一名和爸爸几乎是画等号的,没有第一名就没有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