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上发热的患儿很多,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使用退热药一两个小时后体温又升高了,但退热药说明书规定每次吃药时间要相隔4小时,这时究竟该不该吃退热药呢?”
既然发热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那为什么还要退热呢?
通常退热是针对高热而言,也就是指体温超过38.5℃的体温。因为高热会使体内代谢过高,导致人体消耗明显增加。高热会造成呼吸增快,心跳加速,使患儿感到很不舒服。且3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高热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出现高热惊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以,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应该采取退热措施。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发热,但没有一个孩子能躲过发热的侵袭。实际上,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热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对人体的损害。当病原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会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阻止它们,其中发热就是一种非常常见、而且非常明显的方式。
退热治疗分为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多喝水后增加排尿、温水浴、退热贴、散包降温等。
化学疗法:主要指退热药,从医学角度上讲,退热剂也具有镇痛的效果,所以统称为“解热镇痛药”。
由于退热剂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发热的病因,只能起到暂时降低体温,使患儿感到舒服一些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热的小儿,重要的是尽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应根据小儿的状况,辅以退热剂治疗。应用解热剂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1 对于既无高热惊厥抽风家族病史,又未曾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小儿,当体温超过38.5℃,甚至39℃时才使用退热剂。
2 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或已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小儿,当体温超过38℃即应服用退热剂。
3 对于体温虽不很高,但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头痛、失眠、烦躁以及精神兴奋等神经系统表现时,可酌情早些应用退热剂。因为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很可能是高热惊厥的前兆。
4 使用退热剂后,小儿的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体温降低后,小儿的精神状况也会有所好转,但这不意味着小儿的病情也在好转。一般来说,服用一次退热剂的疗效只能维持3~4小时。若病情还没得以控制,3~4小时后体温还会升高。若体温又回升到39℃左右,可再次服用退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