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走路的孩子摔倒了,年轻的父母往往归咎于不够整洁的路面或者一颗绊脚的石子,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父母也如此这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经受风雨,总是竭尽所能给他们最好的庇护。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是小孩子,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尤其在入学以后,人际圈子广了,竞争压力大了,自我主张和个性愈加凸显,对于成功,他未必有明确的概念,但毫无疑问,他们超级喜欢愉悦的感受,比方老师的赞赏,同学的拥护等。这时父母需要多花些心思观察和应对了,一是多给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平台,让其体会沟通、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给孩子失败的权利,不要轻易剥夺他们“想尝试”、“想帮忙”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陪同那个尝到苦头以后万般沮丧的小家伙面对现实,总结经验。当孩子收获到失败的价值时,他已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花的养育:守护孩子的事情
孩子年龄渐长,等他们逐步融入以学习为主导任务的校园氛围以后,越来越多的父母随之把心思移位至孩子的学习上,除了了解学情、检查作业,查看成绩,基本很少顾及其他方面了。父母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当孩子热情洋溢地提及某件事情,您漫不经心地敷衍一下;当孩子扯住您的衣角欲言又止,您毫无耐心地抽身离去……殊不知这类举动已经着实伤了孩子的心!他的快乐因为没有你的共鸣而倍感无趣;他的委屈因为缺乏你的体恤而伤心不已,他的困惑因为得不到你的指点而无所适从……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特别容易沉默寡言,自暴自弃。这是闭锁心理的成因之一,也是引发孩子极端行为的隐性因子。
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间,假设父母总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久之便在不知不觉中认定孩子的“从属地位”,即认为他的优点是必须的,进步是应当的,根本不值得赞赏和肯定;犯错却是不可原谅的,父母就该“得理不饶人”地教训一番,从而导致了亲情的淡化与亲子的隔阂。于是,孩子无法发现自身价值,小小年纪的他难免叹息自己竟一无是处,甚至不惜在“暴风骤雨”的预想中心生恐惧,然后为之逃避。另外,与成年人不同,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于正在进行的一件事情上,比如他看动画片,那么面对父母的问询不会入心,回答就可能敷衍了事。“强扭的瓜不甜”呀,此刻父母千万不要大发雷霆,要学会体谅孩子,可以暂缓说话的时机。一般来讲,孩子入睡前是精神最放松的时刻,父母可以借机陪他一会儿,温柔地给他提供最充分的安全感,没准他会主动卸下“防御扮相”,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与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在孩子的世界里,也许一片小树叶、一颗小棋子、一张小纸条就饱含着一个无比深沉的奇思妙想,这也正是他们接下来做事情的动机和目的所在了,单纯以成年人的思维当然无法考量。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尽可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相对自由的时间,拿孩子的事儿当事儿,让孩子切实找寻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感。
“花木成畦手自栽”,每个孩子不都是一棵温婉的植物吗?请给他“花”的养育,然后,满怀信心地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