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怯场,而这种怯场导致社交恐惧,是一种心理疾病,所以在很多怯场的人都有机会掩盖自己的病症。我们中国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美国父母最担心的不是自己孩子的功课好不好,而是是否缺乏朋友。
怯场这种心理疾病是怎样产生的呢?怯场这种心理疾病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当今无论生理心理学,还是发展和认知心理学,众多心理学流派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怯场性格的最早迹象出现在幼儿期,尤其是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当孩子0~3岁种子期培养的时期,由于遗传因素,怯场这个苗头便初露端倪,如果家长不注重孩子这方面的锻炼和矫正,孩子的心田便种下了怯场的种子。到了孩子3~6岁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种怯场性格便在害羞这种合理的解释之下开始滋长,到了孩子的青春期这种怯场性格便初步形成。
心理学家发现,怯场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这些完美主义者往往都有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怯场。学校的教育也在这点上推波助澜,导致学生因怕说错答案,而被大家的嘲笑,所以在课堂上从不敢发言。
造成中国孩子普遍怯场的,是中国社会从家庭到学校合力的结果。
害羞--怯场--不自信--不敢成为自己,这个心理过程的形成是由于中国社会整体不接受个体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家庭,孩子必须得到父母的承认;在学校,孩子必须得到老师的承认。而我国的承认,就是观点、意识必须要与他们相同。
这种过度的压制,导致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很多中国孩子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几乎任何事,都有做给他人看的动机。这种活在他人眼里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孩子对自己的真实价值不再关心,他们便不再是自己,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作秀,秀给家长看,秀给老师看,秀给朋友看,但唯独不秀给自己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行为怪异,道德沦丧而自己却全然不知的原因。
怯场,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其实是个体内在自信丧失的一种表现。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自爱基础上的。有了充分的自爱,便不会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过上自己的人生。
自爱的形成,和幼儿期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孩子0岁时期的培养。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做父母之前必须事先学习怎样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心灵健康。
呼吁:家长朋友,请仔细观察孩子害羞外表下的怯场心理,及早发现及早调整,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早期矫正这一心理弱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