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人”的委屈
周末,儿子去同学家玩了一天。晚上,挤到我床上,问我:“妈,我怎么没有乳名呢?”我们平常都是称呼他大名。
我说:“有啊。就叫知行(大名去掉姓氏)!”
“那怎么算?”儿子撇撇嘴,“像我们同学,叫飞飞呀,小石头呀,乐乐呀,他们爸爸妈妈都这么叫!还有个同学的奶奶,叫他宝贝儿,小乖乖。”
“多大了还这么叫,你不难为情吗?”
“反正是在家里,听着多暖和呀!”儿子一副神往的表情。
……
看着在我臂弯里酣睡的儿子,我突然有些明白:儿子想要的是宠爱!
儿子4岁时,他老爸调往外地,我工作家务两头忙,没时间抱他哄他。儿子小小年纪就显出男子汉气概,特别懂事和勇敢。
家里有老鼠出没,我吓得直躲墙角,儿子提着他的金箍棒,站到我面前:“妈,你别动!我去对付它!”和他外出,我崴了脚,他用我的手机打110:“我妈出大事故了,你们快来救人!”我回家晚了,他会打电话问我:“妈,你吃饭没,要不要我给你准备晚餐?”
我逢人便夸儿子勇敢、自立,受到鼓舞的儿子愈发勇猛,从4岁起就再没和我睡过,从来不哭鼻子。
他爸调回来时,儿子已经10岁,个头快和我一般高了。他爸对他很严厉,“你都这么大了”是他教子的口头禅。儿子也时时处处显得很“大人”,只要是我们要求的,他都努力去做,压根儿没有别人所说的叛逆期。
没想到,儿子原来一直渴望被父母纯粹地宠爱。他内心仍然藏有一个可以随意撒娇、可以和妈妈亲亲抱抱、可以被父母甜腻腻唤作“宝贝儿”的小小孩!
想想我自己,经常忍不住唠叨“天冷了,要穿外套”“睡觉别蒙着头”,不也是因为内心藏着一个渴望被依赖、被需要的小妈妈吗?
人生经历中,有些过程常常会被省略,但终会有一些缺憾。学习心理学时,我经常看到很多成人会出现孩子气的行为,如馋嘴、迷恋游戏、痴迷卡通等,有的甚至还会引发心理疾患。可见,人的成长要顺势而为,不要有意拔苗助长,也不要过于跨越。
我们希望儿子像个男子汉般自立、担当,但不希望他是伪装的、乖乖的“小大人”,而是顺其自然、身心同步成长。
其实,我也特别欣慰,儿子愿意在我面前打回原形,说明他是感觉安全的,认为自己是被妈妈宠爱的,他怎么做,妈妈都会接受。爸爸“严是爱”,妈妈的爱更宽容,更柔顺。
好吧,儿子想要补上那缺憾的一课,妈妈奉陪!这也是妈妈的弥补和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