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说的“掉叠肚”,医学上称为“脱肛”,又称肛门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之外。
高发年龄:1~3岁婴幼儿
爸妈小贴士:
宝宝5岁以后,随着骨盆的发育,骶尾骨弯曲形成,支持直肠的肌肉组织也逐渐发育,多数患儿就可以自然痊愈了。
1宝宝发育待完善正常成年人的骶尾骨有一定的弯曲度,直肠从骶部转弯进入肛门管时,就形成了一个近90度的转弯,叫做直肠尾骨弯曲。这种弯曲能够减轻粪便和直肠压力对肛门括约肌的负荷,有利于直肠的固定。幼儿身体未发育完全,骶尾骨弯尚未形成,直肠处于比较垂直的位置,而且周围的肌肉组织没有发育完成,直肠没有骶尾骨的有力支持,因此很容易向下滑动。
2直肠“后盾”不强大由于宝宝还小,肛门括约肌还比较松弛,如果再有营养不良和支持直肠的肌肉组织软弱等状况,坐骨直肠窝内的脂肪则容易被吸收掉,失去支持和固定直肠的作用,因此,括约肌收缩的力量也会更弱,直肠更容易“掉”下来。
3腹腔压力比较大,如果宝宝有习惯性便秘、腹泻、呕吐、百日咳、包茎及膀胱结石等,大便时因用力而增加了腹腔内压力,有时也能使肛门直肠脱垂。因此,便秘、感染性腹泻、膀胱结石、长期咳嗽等疾患,也常常是宝宝脱肛的诱因。
两类脱肛巧区分
(1)不完全性脱肛:仅有黏膜脱出,可见脱垂黏膜表面有纵行沟纹。
(2)完全性脱肛:肠管各层完全脱出,肛门外可见层层折叠的环形皱襞,呈椭圆形。
医生巧断脱肛
(1)根据病史、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考虑脱肛诊断。
(2)直肠指检。临床上,直肠指检时,常常可以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的现象。要让宝宝于下蹲位用力排便之后再做此项检查。脱肛时黏膜呈纵行沟纹(不完全性脱肛)或环形皱襞(完全性脱肛)。
(3)直肠息肉由肛门脱出时,为小圆形带蒂肿瘤,可以鉴别。
初期:宝宝脱肛初期,在排便后,肠管从肛门内脱出,随后会自动缩回。每次发作,便后都需要用人工托回,常有少量黏液从肛门流出,患儿肛门处有明显的不适感。
反复:特别是体弱宝宝,每当腹内压增加时,都表现出哭闹、咳嗽,用力时就会脱肛。患儿的肛门括约肌松弛,只要让宝宝蹲下来就会看到脱肛,所以宝宝十分怕解大便,常伴有身体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和消瘦。
延误:如果脱出的肛门直肠黏膜不能及时回纳,局部就会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使脱出的直肠黏膜难以复位,甚至发生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