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人,各在荒漠中种了片胡杨树苗。树苗成活后,其中一人每隔3天就给他的树苗逐个浇求、扶持、修理,可谓精心照顾;而另一个人则悠闲得很,刚苗时浇过几次水,树苗成活后平时去看看,也没什么作为,不浇水,也不培土,发现被风吹倒的就顺手挟一把。
两年后,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口粗了。有天夜晚,狂风卷着沙石、携着大雨突然袭来。第二天,两片树林里的场景不禁令人惊呆:被全心照料的那些树几乎都被风刮倒了,有些树甚至被连根拔是;而没怎么被照料的林子,只是被风吹掉些树叶、折断些树枝,整体安然无恙。
围观的人们疑惑地问个中原因,那人微笑着说:“他的树经不住风吹雨打是因为平日浇水太勤了,施肥太多了。”人们更加迷惑了:难道辛勤施肥、浇水有错吗?那人顿时叹了田气说:“施肥、浇水本无错,但如果行为过度,就培养了树的惰性。要么被淹着,要么它的根就不会往泥土深处扎,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这样长起来的树林怎么有指望它经得起风雨呢?”
其实,培育新苗跟培育孩子是一个道理。反观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以“爱”的名义,做出的种种“过度”行为,虽付出甚多却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
在此,我们分述几个“过度”养育中的典型行为,给年轻的父母们提个醒儿。
过度保护
3岁的闹闹是个闲不住的小家伙,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对于新鲜的东西非要亲自看看、摸摸才算罢休。但是家里人却担心他被磕着、碰着,于是“双方矛盾”就此产生:闹闹听见炒菜的声音,想去厨房看个究竟,但妈妈担心他被刀叉、锅盆碰到,对其三令五申,将厨房划为“禁地”;闹闹想坐滑梯,享受一个人的冒险,爷爷非要拉住他的一只手才觉得放心;闹闹看小哥哥放风筝非常过瘾的样子,也想跟他一起跑,却被奶奶喝住……
对宝宝的阻碍: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其间他们的行为难免会有些出格的地方。如若对此过多地加以限制,不仅束缚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也限制了宝宝认知世界的视野,减少了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这对他的智力发育也有不良影响。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孩子遭受丁点儿的委屈和挫折,但“过度保护”从表面上看,宝宝是“得”到了安全,但从深层次看,宝宝却“失”去了获得早期经验的机会。适当地放开手吧,宝宝的行为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