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宝宝在与别人的交往当中会用玩具、食物等去“巴结”、“讨好”对方,以期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对于宝宝的这种“社会化”行为,家长既会感到好笑,又会感到担忧。作为妈咪,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宝宝的这种行为呢?
看来,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宝宝的心理特征。
两岁前宝宝的心理特征:宝宝从出生之日起,就被包围在各种自然物质和社会关系中,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和人发生着联系。2岁前最主要的接触者是父母和家人,只有在父母和家人的帮助下才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学习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识,认识各种生活用品,并在引导下观察身边的物品、人物和事件。父母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宝宝传授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等。所以,父母作为宝宝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都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宝宝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说,宝宝的交往能力和技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
两岁后宝宝的心理特征:2岁以后,随着宝宝的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与同伴之间的游戏交往意愿会不断增长。他们可以一起协商、讨论,共同发起一项活动;可以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来演练生活中的事件;可以互相模仿、交流、分享玩具的玩法、物体的操作等等。在这种心理需求的驱使下,有些宝宝会采取“讨好”的方式来达到被对方接受、喜欢的目的。
宝宝“讨好”他人的常见原因:
1.家庭的不良环境
家长在教育上的不一致,可能会养成宝宝的看风使舵。父母关系不和谐,把宝宝当做发泄对象,将会致使宝宝急于寻求他人的认可。
2.家长过分溺爱
宝宝的一切都由家长替代,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交往,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当他们产生要与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时,由于缺乏方法,难免会采取“讨好”他人的方式。
3.过高的要求、过严的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对宝宝要求过高、过严,就会剥夺宝宝的自由空间,控制了宝宝的交往机会,从而导致宝宝不会进行正确的交往。
有人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讨好”行为有95.8%是非功利性的,功利性的行为只占4.2%。由此可见,和成人相比,幼儿的内心世界是纯真的、简单的,他们很多时候是自发的,没有太多的功利性。但是,由于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被赞扬和被认可的需要日益强烈,使得他们有时候会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而讨好他人。从发展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