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家附近新建了一个小广场;那里有一块带坪的坡地。第一次去的时候,牛牛非常兴奋,不一会儿,就开始顺着斜坡打起滚来。坐在旁边的老公意欲制止,理由当然是怕他把衣服弄脏。我小声劝导老公:“让他去吧,否则一个男孩子一点野性都没有了。”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应该制止?哪些时候我们应该鼓励或“纵容”?如何爱孩子?什么样的妈妈才是真正的好妈妈?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目中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我曾经为这个问题困惑过,直到偶然看到一期《心理访谈》。心理专家杨凤池老师提出“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让我仿佛找到了目标。“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这个概念来源于英国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分析专家温尼科特的理论。什么叫“足够好”?我的理解是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是溺爱,过犹不及;太少了是缺爱,孩子容易形成一种“假自我”,导致人格缺陷。
在我看来,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更多的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成长角度出发,来考虑孩子的需要。懂得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站在我们家长的角度。在这里,换位思考很重要。
经常会听到孩子对妈妈最大的抱怨是唠叨。唠叨其实是一次次将重复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妈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次次的提醒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可能性。事实上,孩子的成长过程基本上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即便是亲人也无法剥夺其这种权利。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就是给孩子提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让我们把这种权利交还给孩子吧!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母爱有时候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母亲的需要。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它提醒普天下的母亲,爱要有节制地释放,该爱的时候爱,该严的时候严,孤独的时候陪伴他,依赖的时候提醒他,独立的时候表扬他。成功的时候肯定他……只有这样,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才是适时的、适度的、理性的、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