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给孩子安全感
通过询问,得知重组新家之前,朵朵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奶奶想让朵朵与继母友好相处,说了一些让朵朵与亲生母亲生分的话,同时吓唬朵朵如果不听继母的话,后果就会很凄惨,这让一个本来缺少母爱、渴望母爱的孩子陷入了恐慌与矛盾之中。离开奶奶的朵朵来到继母身边,将安全感维系在了继母身上。当继母表现出与别的小孩儿过分友好、亲热时,朵朵的情绪就会变得激动,去质问继母:“你是不是想要一个这样的孩子?”其实,她真正想表达的潜台词是:“不要对他好,对我好。我才是你的女儿!”由于表达方式与语气不当,使继母没注意到孩子的真正意思,导致矛盾激化,扯出一大串让继母伤心、难堪的话。
继母是一个很善良又很负责任的人,在帮助孩子改坏毛病的时候,肯定会与孩子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因为对继母来讲,她没有做母亲的经验,并且要面对一个已经6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与特点对她来说是一片空白,与孩子沟通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时间来磨合,也需要家人的配合。爸爸支持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处理的方式却让孩子无法接受,使其再次感到安全感消失,以致说狠话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其中也不排除孩子特意用这样的字眼儿,来达到快意的报复目的。
那么,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些话呢?
孩子以为过度关注才是爱
朵朵是一个察觉能力很强的孩子,面对问话,她的眼神变得闪烁起来。原来,奶奶的叮嘱使她对继母的态度变得比较敏感,继而关注继母的话题。有时,奶奶将“有后妈,就有后爸”的担心对亲近的人倾吐出来,被朵朵偷听到,就推理成一套自己的理论,被利用成对付父母很有杀伤力的武器。
孩子渴望得到母爱,渴望时时刻刻地得到继母的关注。当继母对她关注的方式变成行为约束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与继母抗争。当奶奶不在身边时,便向爸爸寻求援助。结果爸爸支持妈妈,爸爸也不“爱”她了,孩子很失望,于是采取自己泄愤的方式报复父母。
在过度关注里才能找到归属感的孩子,在学校里也会有失落感,这就是与同学无法友好相处的原因。有时孩子不是狡辩,而是她真的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