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神童
有了孩子,父母们从此会选择一条或主流或非主流的家庭教育路,但不管是哪条路,他们的生活注定将因孩子的成长而变化。
2015年1月,叶伟民带着6岁儿子叶伟国参加了CCTV的《家庭幽默大赛》。这个金发小男孩对着朱丹、刘仪伟和郑渊洁,愉快地弹着吉他,讲着冷笑话,来了段成语接龙,并显摆了自己会五国语言的天赋,—夜成名。
几个月后,央视主持人严艺走访了叶伟民—家,将叶伟国的生活拍摄成系列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中的一集——《“小神童”和他的爸爸》。这一次,在20多分钟的片子里,在舞台上又唱又笑的叶伟国直到结尾处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不是只有中国父母才相信高密度的教育能缔造成功。在广州做了多年外贸生意的俄罗斯人叶伟民,也是这一理念的忠实执行者:
叶伟国每天要学习至少12小时,从早上8点起,家庭教师们先后进门,教授他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数学、魔方、国际象棋等课程。
叶伟国不上幼儿园,因为在父亲看来幼儿园的学习时间太短,叶伟国也没有其他可以.一起玩的朋友。主持人问他:“你喜欢和那些小朋友—起玩吗?”他瞪大眼睛点头:“喜欢。”“那你想念幼儿园的那些小朋友吗”他肯定地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不想。”
这是父亲叶伟民需要的答案。儿子7个月大时,他发现叶伟国有超强记忆力,“给他说这个东西是什么后,第二天他仍然还记得。”他决定要好好开发儿子的潜力,“不能浪费了:”
不笑的孩子
是孩子的快乐是父母的快乐,还是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的快乐?在这道选择题里,叶伟民如他认识的大多数中国朋友—样,选择了后者。
为了儿子的教育,叶伟民在广州天河区一处高档小区租了一套240平方米的复合式住宅。这里的大多数住户都秉持着和他差不多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做最好的那个。
“你最想要什么?”主持人问小神童。“得冠军。”“那如果是第二名呢?”“我只想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