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里,佟大为饰演的爸爸是一个反对早教的人。“我不想让我女儿学这样学那样,我只要她快乐就好。”可惜他和赵薇饰演的“虎妈”无法达成共识,于是每天化悲愤为玩游戏的动力。
我见过好几个这样的爸爸,都打着“凡事都由孩子妈决定”的旗帜,施行消极抵抗策略。其中一个还觉得自己挺大度的:“不这样做,两口子一定会吵架,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
还有一些年轻的父母,一到周末就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美其名日“过二人世界”,不让孩子占据太多夫妻时间。但其实孩子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在大多数城市里,父母们下班后回到家已是傍晚六七点,而通常孩子会在晚上九点睡觉。周末本该是最好的亲子时间,只因为“孩子不用上兴趣班”,就要放心大胆交给老人照顾。
隔代教育会造成许多问题,但如果遇到一个信奉“无为而治”教育理念的父母,老人也许会比父母做得更好。
前文提到的这个“消极抵抗”的爸爸,每周都会被妻子逼着,陪儿子上一堂乐高机器人课。儿子上课时,他就在等待区玩手机,下课了领着孩子就走。后来有次孩子爷爷和他一起陪读,老人—直在巨幅玻璃窗外看孙子上课,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询问孙子的学习进展情况,比当爹的靠谱多了。
我挺反感现在社会上的“精英教育”理论:培养孩子就要舍得花钱。动辄两万元的英语培训课、一万多元的科学兴趣班,培训机构拍着胸膛保证能在寓教于乐中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但我太明白要想达到家长希望的那种学习效果,孩子不刻苦努力不行一一那样,哪来的快乐童年呢?
但那些什么都不做的爸爸更糟糕。不上兴趣班,不等于不教育孩子;相反,不让孩子上兴趣班,要做的事会更多。
当班主任那几年,每年新生家长会上我都会给出两条建议:要让孩子学会做人,要让孩子学会学习。这两个“学会”缺—不可,因为不管学什么,做人始终是立身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这个大写的‘人’怎能立得起来?即便学习再刻苦努力,学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懂得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将来怎能立足于社会?
而具体到执行,就是父母要把每个生活和学习细节都变成教育机会。孩子的独立生活习惯,你教了吗?“猫爸”说要让女儿什么都不学,结果连刷牙都不让女儿学。孩子的社交能力,你培养了吗?为什么现在“熊孩子”这么多?这和父母的敷衍不作为有直接联系。还有,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了吗?你会陪着孩子一起游戏吗?你真正了解孩子的喜恶与优缺点吗?
快乐不是随便玩玩就有的,快乐童年更不是随便玩玩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