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新小区,好多住户还没住进来,一天,在楼下和邻居聊天时,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一位年轻爸爸问三四岁的小男孩:“告诉爸爸,明天咱们搬过来住新房你敢不敢自己睡一个房间?”孩子说:“敢。”爸爸又问:“那你可想好了,真敢自己睡,开始了就不能反悔,能做到吗?”孩子迟疑了一下说:“能做到。”我心想,这事八成成不了。过了十几天又看到了那位爸爸,我问:“怎么样?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是不是很高兴啊?”他说:“嗨!别提了,没成。”
我就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一直追问孩子“怕不怕”,无疑就是在暗示孩子,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会害怕,可能会有让人害怕的东西出现,你说这么小的孩子还可能自己睡一个房间吗?本来没想怕不怕的事情,结果让爸爸“忽悠”出来了害怕的情绪。
仔细想想,好多家长和孩子交往时经常使用这种语言,都四岁了,还问孩子敢不敢自己去楼下小卖部购物?都小学五年级了,还问人家敢不敢自己乘公交车上学放学?家里的卫生间,也问孩子敢不敢自己去,更别说在公共场所去卫生间了。
其实最初,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也不知道要害怕什么。只是大人说多了他们才知道人还可以害怕,人会遇到好多害怕的东西,人可以用害怕回避一些事情。比如不愿意自己乘坐公交车就可以说害怕,不愿意自己和小朋友玩儿也可以说害怕,不想去完成的事情都可以说害怕,长久下去就会养成退缩的行为习惯,对一些困难畏手畏脚。
遇到事情,别问孩子敢不敢,而应该问他们能不能,能做就做,教给孩子应该怎样做就可以了,那样,孩子必然会是一个自信的孩子。遇到事情不绕开,遇到困难不推脱,能做就努力去做,势必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他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