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一所初中2名男生因收作业发生争执,一人当场致死;江苏一所中专4名女生侮辱欺凌2名女同学,殴打后强行拍裸照;云南普洱一所小学,一女孩被同学狂扇耳光……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后,一些校园极端暴力事件不时被媒体曝光。
专家建议,解决校园欺凌,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除了要治理打架斗殴的“硬暴力”,还需关注“硬暴力”背后长期、潜移默化的诱因。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关注介入,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才能防止“小打小闹”变成极端事件。
调查发现,大多数校园极端暴力事件并非偶发。在“硬暴力”发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时期的矛盾积累期。一些小矛盾、小瓜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极端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教育专家介绍,“你撞了我一下”“我看你不顺眼”积怨久了,就会向导火索一样勾出他们内心的愤怒和冲动,而这些长期压抑的愤怒和冲动会使得他们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一些家长反映,面对校园欺凌行为,只要不发生极端暴力,往往处罚“绵软无力”。社会往往重视有身体伤害的校园“硬暴力”,但对存在的群体孤立、言语侮辱等“软欺凌”现象不关注。一些老师反映,尽管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但有的学生受到欺负不敢反映,事态扩大才被发现。
少数校园欺凌事件,表面看是学生“日常摩擦”“有过节”,一伙人欺负一个人、个高的欺负个矮的、高年级欺负低年级,严重的侮辱伤害事件背后,更应关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对校园施暴者有的处罚过轻,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校园暴力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