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富士康的连续13跳,引发了社会对人在逆境中挫折应对能力的关注,这是一个悲剧,似乎不是尽头,类似的案例屡屡曝光,关于孩子经不起挫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人们归结的原因是孩子受到了过度的保护,从而失去了抵抗风雨的能力。于是一个新名词应时而生:挫折教育。
由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而兴起的挫折教育主要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需要刻意地为孩子增加挫折体验,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甚至社会上还出现了针对提升青少年抗挫折力的夏令营或培训班。这个问题似熊熊火焰一般燃遍了全国,甚至燃烧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呈现社会热点、分析社会心理为目标的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的真人秀栏目《What would you do》出了一期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节目。
故事发生在冰激凌店。儿子对父亲说,想吃冰激凌,父亲责怪儿子输了棒球比赛,作为惩罚,他拒绝给儿子买冰激凌,而且还加了一句:“You are a loser”(你是失败者)。
儿子很委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其他人都有冰激凌。”但是父亲依然坚持不买。这样僵持了很久,终于身边一个陌生人于心不忍,走上前劝说这位父亲:“拜托给他买个冰激凌吧!我们在人生中都会犯错,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父亲严肃地说:“我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
陌生人诚恳地答道:“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挫折和挑战,他早晚也会体会到这件事情,而现在他需要知道的是,爸爸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请让他知道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限的思考。如果您是那位父亲,您会买冰激凌吗?
所谓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效果却不好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这位父亲在儿子比赛失败的情况下,把不给儿子买冰激凌作为惩罚。他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所谓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效果却不好。孩子会因为再次的打击,情绪低落,久久不能恢复,甚至还形成对父亲的敌意,疏远了亲情。他下次在棒球比赛中会有精彩表现吗?最大的可能是他不想再参加棒球比赛,因为上次的比赛带给他痛苦的回忆和深深的创伤。
所以,在孩子经历挫折后,父母如果人为地制造障碍,让孩子再次受到打击,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冷酷和绝情,成为“冰箱里的孩子”,感情冷漠,没有同理心。将来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挫败和衰老时,会不会如法炮制,给父母来一次“挫折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