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的母亲而言,不管把自己的孩子完全寄养在谁家都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哪怕是亲人家。那寄养在亲人家的孩子,又将发生什么呢?
对所有的母亲而言,不管把自己的孩子完全寄养在谁家都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哪怕是亲人家。作为一个有40年治疗经验的人,我可以告诉大家,母亲的感受就是如此。表象有时候具有欺骗性,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女人明明不满意这种安排为什么还要装作满意呢?对这个问题深究的人可能很少。但如果母亲的确不开心,人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这种安排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母亲会将孩子寄养?
事实上,迫于经济压力、工作原因、健康状况,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奶奶、姥姥、姐姐、姑姑等亲戚寄养的大有人在,但这个选择也有文化色彩和大众观念的引导,有时候甚至没什么原因,人们也会选择这么做。
普遍的观点认为产妇生产后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调养(一般是一个月,又称坐月子)。于是,照顾婴儿的责任就会落在婴儿的第一个照顾者身上。如果这样,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不是一种“完全”的关系,与此同时,母亲也不是婴儿唯一的照顾者。但是,这一个月却对婴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坚持这种习俗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新妈妈会借助照顾新生儿找到做母亲的位置,而如果交给奶奶、姥姥带,这个过程只是让长辈们重新体验了一下做母亲的感觉而已。
社会习俗和惯例,常常根植于复杂而深邃的无意识动机。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看似“现实”的行为后隐藏的深意:其目的是无意识地避免“老母亲”感觉被丢在一边,避免“新母亲”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的人生维度,这个维度意味着新母亲需要忘却自己的“女儿身份”,迎来自己的“母亲身份”。无意识认为这个新维度将会危及“对长辈的尊重”和“家庭的稳定性”。但无论如何,这种习俗虽然让母子双方很痛苦,却也有可取之处,初为人母的女性有时候确实需要母亲的支持,帮助其获得自信,而这种自信也会让新生儿受益匪浅。
童年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最丰富的时期
童年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情感和认知体验发展的关键期,虽然这种成长并不像智力、能力、语言和社交技巧那么明显。成年人都觉得孩子在学习,是在学习概念和知识的“小大人”。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成年人是“成品”,而孩子却不是。孩子学习不是在累积知识,而是在学习获得一个框架,一种人格。生物遗传在此类学习上并不重要,这种学习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教会幼儿在与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快乐和自信,拥有豁达的胸怀、开放的头脑、平静而仁爱的内心世界。如若不然,孩子会变得过于防备他人,怀疑世界,失去快乐,脾气暴躁甚至残忍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