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3—6岁 > 儿童早教 > 呵护孩子的秩序感

呵护孩子的秩序感

2014-09-23 15:07:58 出处:乖乖网 作者:阿兜 儿童早教
标签: 儿童早教    早教育儿    早教知识   

秩序感的主要表现

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如下3种,一旦被破坏,就可能以他特有的方式进行顽抗,给家长造成困扰,所以,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特有要求,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此时儿童的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当他已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里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因为进来做客的一个妇女顺手将伞放在了房间的桌子上就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她的妈妈把那把伞拿走,小女孩才逐渐安静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她还原到应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

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爸爸穿的拖鞋,如果某次妈妈穿在自己脚上了,小家伙就会显得非常不满,非要妈妈脱下来还给爸爸才可以;平时爷爷坐的小凳子,如果某次爸爸不小心坐在上面了,小家伙就对此很不感冒,直到把爸爸赶走,把凳子还给爷爷为止……这样的场景,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通常会屡试不爽。

这些现象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什么东西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家长勿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是应微笑看待。

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比如,有一个孩子,每天妈妈送她上幼儿园的路上,都会在楼下买一个包子,可是有一天妈妈因为急着送园,忘记买包子了,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直到妈妈返回原来卖包子的地方,买了一个包子,重新按照常规的程序送他入园,他才安静下来。

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在其不可逆思维的作用下,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就此出现哭闹、撒泼等执拗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下方面不可忽视。

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础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她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