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离开几分钟,主要是为了让宝宝沉淀心情,学会控制情绪,而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表现。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隔离是让宝宝去另外的房间坐下来沉淀,而不是面壁放空。可能有些妈妈觉得两者区别不大,其实,这种设计是有道理的。宝宝坐在那里,和妈妈的视线是上下的角度,更有助于发现妈妈的情绪变化,意识到自己可能哪里做得不对了。如果去面壁,宝宝太小,会因为站着不舒服而左右摇晃;见到宝宝不反思,妈妈还可能再去提醒他好好站,好好反思;几个回合下来,宝宝根本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要面对墙壁站着,脑袋里不是想着站着别动,就是和妈妈反呛,自己已经站得很好了,结果就是把妈妈让他反思最初犯的错这件事完全抛到脑后了。
2 借由“他律”让宝宝付出代价
轩轩玩过玩具永远不知道自己收纳,为了家居整洁我只得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渐渐地我发现轩轩改不了这个坏习惯,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不收拾玩具真正付出任何代价。
发现这个问题后,在轩轩固定玩玩具的时间,我会故意将玩具收起来,并告诉他,如果以后玩玩具后不自己收拾,就不能再玩玩具了。其实,这就是宝宝学习自律前的他律效应,因为只有让宝宝清楚犯错会付出代价,他们才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3 “他律”不是强制力
“他律”可以有效地让宝宝发现自己的小错误,但“他律”却不一定是强制宝宝认错。惩罚宝宝时,妈妈们不妨给宝宝出道选择题,让宝宝自己在正确答案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前提是,选项一定要涉及宝宝当下犯的错误,而不是宝宝爱怎样做决定都可以。比如,宝宝打了小朋友。妈妈可对宝宝说:“打小朋友不对,小朋友需要爱护,向小朋友道歉,妈妈会原谅你。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不道歉,我们现在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了,直到你发现自己的错误,我们再出门向小朋友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