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标签是怎么给贴上去的?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这孩子真是“捣蛋鬼”、“犟小子”、“两面派”甚至“谎话精”,当我们在评述自家或人家的孩子时,起初的确是很无心的,但话一旦出口,配上自然流露的表情,“标签”就如此轻易地给贴上去了。
戴维出生的时候,妈妈清楚地记得5秒钟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呼吸,护士在他背后拍了一巴掌,没反应。妈妈吓坏了,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护士说:“这个小家伙真是个犟小子。”(一个刚出生不到半分钟的婴儿已经被贴上“犟小子”的标签)依然没反应。又过了一会儿,刺耳尖叫传来,他终于哭出声了。
当天晚上,妈妈心里嘀咕:“儿子真的会是犟小子吗?”不过等他们出院回到家,妈妈已经不把护士的话放在心上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每当戴维哭个不停时,每当他固执地不肯尝试新食物时,每当他不肯睡午觉时,每当他扒着车门不肯上车去幼儿园时,妈妈脑海中就会闪过一个念头:那个护士说对了,他是个犟小子。
戴维的妈妈应该清楚地知道,随意给孩子角色定位(即“贴标签”)是不对的,不良的心理暗示会有预期成真的危险,有些语言说得多了,可能变成现实——
如果你老是说某个孩子学东西慢,日久天长,孩子自己也会认为,他学东西很慢。
如果你老是觉得某个孩子淘气,孩子早晚会做给你看,他有多淘气。
由此可见,我们应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给孩子贴上“标签”。
为孩子树立看得到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父母,也是好老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自然的“模仿期”。幼年时候的他,会不自觉地模仿爸爸或妈妈的语言、动作,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我们认为,对孩子而言,父亲或母亲得体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为人父母,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自己就要首先做出来给孩子看。
Q:在养育孩子时,爸爸与妈妈要怎样配合,才比较好?
A:养育孩子是一项“大工程”,父母之间事先要有一些分工,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妈妈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在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而爸爸更有威严感,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对孩子在学习上提出更多严格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自觉地安排学习、玩耍的时间。当然,你们也可以是慈父严母的组合,这要根据父母的职业、个性特点等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