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上小学了,家长开始头疼:早上起床磨蹭怎么办?上学迟到可不同幼儿园了。假如列一个父母最希望孩子拥有的好习惯清单,“不磨蹭”肯定入选。不过你知道吗?磨蹭跟磨蹭不一样,要想治磨蹭,首先得把它们分个类,不同的磨蹭不同对待!
突发性磨蹭
孩子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比如出门时喊他穿鞋,孩子刚蹲下,看见旁边一个玩具,就会开始玩玩具;又或者想起要跟妈妈说一句话,抬起头来鞋也不穿了,哇啦哇啦说半天。
此类磨蹭,我称之为“突发性磨蹭”,家长只需发出简单、明确、温和的指示或提醒即可。如:“鞋子穿好了吗?”“你先穿好鞋子,我们走在路上,你再和妈妈慢慢说这件事吧,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提醒就好,切忌唠叨,甚至借题发挥:“不是让你穿鞋吗?怎么又开始玩玩具了?上次就是你磨磨蹭蹭结果迟到的!你看看自己,再看看人家那谁……”
本来提醒一两句就行了,但妈妈却说上一车的话。有用的信息被淹没在唠叨里,不仅会让孩子对妈妈的声音选择性屏蔽,还会产生对抗,心里甚至会想:“你唠叨这么半天,就不影响出门的速度了吗?”
逃避型磨蹭
有时候孩子磨蹭,是因为心里不想做这件事。我称之为“逃避型磨蹭”。
女儿有个好友小丽,她家长跟我抱怨,只要一说弹钢琴,小丽就会各种拖延:首先连上厕所的动作都特别慢,然后又闹着要喝水,用慢动作喝完后又说冷了或热了,吵着换衣服……总之,最好一直磨蹭到什么都干不成,能把弹琴时间消磨过去就完美了。
其实,孩子厌学都是家长造成的。当小丽兴冲冲带着天然的热情练琴时,家长却像个监工一样在一边指手画脚:“这里弹得不好,那里弹得不对……”真的遇到障碍时,又不会帮孩子度过难关,只一个劲要求孩子“再练几次,你就是练得不够!”“别人都会,你为什么不会!”“你肯定没有好好听讲!”
每次和这类家长沟通,我特别头大。他们抱怨孩子不爱练琴时,我问:“那先做些别的事情行吗?比如听两首曲子?把谱唱出来?”他们就会斩钉截铁地回绝:“那可不行,说好了每天都要练琴,给她借口逃避的话,以后就更难管教了!”总之,他们的逻辑就是:孩子必须按我规定的节奏走,还得心情愉快地执行,否则就是孩子不对。
我要是个孩子,面对这种高压,也会选择用磨蹭来逃避。
习惯性磨蹭
很多孩子年纪不大,磨蹭的习惯却已根深蒂固,对家长的提醒也是选择性失聪——我称之为“习惯性磨蹭”。标准症状之一就是,家长说“咱们该做XX事了!”孩子却像聋了一样,或是讨价还价:“再玩一会儿,就一分钟。”最后,拖拖拉拉下来,当然不可能一分钟啦。
这个局面,十有八九也是家长造成的。举个例子,妈妈们常抱怨说,做好饭之后,喊了半天大家都不坐到桌前。仔细观察一下,却发现她们第一次喊“开饭”的时候,其实根本就还没开饭——妈妈自己先预设了一个磨蹭时间,提前很久就说“开饭了”,孩子跑来一看,菜都没上桌,于是又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以此类推,妈妈第一次喊“起床啦”的时候,第一次说“要迟到了”的时候,孩子也会慢慢摸索出规律:其实压根就没到点儿,还可以再赖一会儿。
在时间方面,从女儿很小开始,我就从不给她讨价还价的余地。我说要吃饭了,饭就真的摆上了桌,晚一会儿来,她最爱的大虾就没剩几个了;我说要出门,就是真的要出门,如果她不听,就是来不及穿鞋子拎起来也得走。当孩子第一次企图讨价还价的时候,父母没有因为孩子哭闹、哀求等原因让步,孩子很快就知道:这事不能讨价还价。
另外,如果有可能,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比如这次因为你磨蹭延误了行程,下次就不带你出门;今天去游乐园哭闹着不肯回家,下次就别去了。
我说的承担,是真的让他们承担。很多父母嘴上也这样威胁,隔天又主动心疼起来,心想孩子肯定忘了,就假装自己也忘了。实际上孩子不会忘,他心里正偷着乐:“看来磨蹭没事,下次闹一闹,还可以多玩一小会儿。”
混乱型磨蹭
这种行为严格说来不算磨蹭,而是家长做事没条理、分不清轻重缓急所致。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倡,孩子上学后,一定要养成先写作业的习惯。对此我非常赞同,其背后的意义是:让孩子清楚什么最重要,把重要的事先做完,之后才能轻松愉快地玩耍。如此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但有的家长,想法太多而缺乏原则,放学看天气不错,心想“户外玩一会儿吧,要不太可惜了”;可孩子一玩起来收不住,回家就该吃饭了;吃完了饭总得歇一会儿吧,这就到晚上八点左右了,孩子开始打呵欠,家长也有点累了,这时才惊觉:不行,要挑灯夜战了!最终孩子哭哭啼啼,家长心浮气躁……本来放学半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拖到半夜都做不完。
孩子不清楚孰轻孰重很正常,家长必须要明白,赶紧把细枝末节放一放,集中攻破重点难关,然后才安排别的业余活动。
对孩子,我们也可以套用“二八定律”来管理他们的时间:把80%的资源和时间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方面,这20%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比如今晚要做的事情有写作业、吃饭、洗澡、阅读、睡觉5项,又多又杂,其中最困难的一项是写作业,那就先横下心来把作业写了。看似占了很多时间却只完成20%内容,但因为你已经把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不亚于减轻了80%的心理负担,剩下那80%的内容只需20%的心力便能搞定。
经过这番分类,也许有的家长已经发现,几乎所有孩子的磨蹭,都来自于家长的不当指引。别沮丧,反过来看,所有的好习惯也是家长认真教育的结果。
所以家长拒绝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一味抱怨孩子磨蹭,不如认真观察别的家长在处理这些事情上,跟自己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