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收到一份礼物:英国BBC出品的《花园宝宝》DVD和一本同名刊物。送礼的朋友说,许多家长认为《花园宝宝》中的人物长得圆头圆脑,不符合常规审美;一群小人又不会讲话,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们在做些什么,不但枯燥无聊,还没什么剧情。但奇怪的是,凡看过的孩子都特别痴迷。
结果,儿子响响果然也一样。我每集都应他的要求,陪他连看三遍,就这样也还是“根本停不下来”,他一直闹着还要继续看。过了两天,晚饭时,响响神秘地当众宣布,他要弹一首新曲子给大家听。他坐上琴凳,用一只手指在钢琴上“爬”出了一段动听的音符,饭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那是哪里学来的新音乐,我却激动地大喊:“《花园宝宝》里的!”儿子眼中闪着遇到知音的光芒,急着问我:“妈妈,吃完饭,我可以看《花园宝宝》吗?”
孩子喜欢的东西,一定跟玩乐有关。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花园宝宝》的剧情,发现它教会我两件事:
一是读懂孩子的童心,二是学会如何陪孩子玩。
而这一切,只要爸爸妈妈们做到三个“放低”。
放低视线 孩子喜欢的总有原因
爸妈要想真正进入宝宝的世界,就必须蹲下身去,与孩子站到同一平面上,这时我们会发现,树木原来有那么高,小小的蚂蚁原来如此接近。
《花园宝宝》那美丽的花园里,花儿永远是对比强烈的亮色系,高悬的太阳总是明媚耀眼,即便夜晚降临,灯光依旧夺目——因为在孩子眼里,世界的颜色就该如此鲜艳;孩子喜欢太阳,因为只有晴空万里,他们才有机会在大自然中放肆玩耍;对于灯光的执著,则是出于安全感的天性,宝宝们不喜欢在还未入睡时就一片漆黑,所以依古比古总爱悬着一盏小灯,香香地睡去。
放低身价 “无聊”的游戏才有益
也许童年已经远离我们太久,做了父母后,除了对孩子呵护备至外,总有一份新的角色在控制着自己:要为他指引成长的路,不落人后。
妈妈买玩具,想到的首先是“能不能开发智力”而不是“孩子会喜欢吗”;妈妈选兴趣班,也是“我觉得这对孩子有益”,而非“孩子有强烈兴趣”。有时在孩子倾心于玩耍并强烈渴望大人参与时,我们却总是用“忙”“没时间”来搪塞,其深层原因就是,我们嫌孩子的游戏太幼稚无聊,不值得多花时间。
《花园宝宝》从不嫌孩子无聊。它一开始就为孩子讲睡前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一定有父母的参与,所以片头总有一双大手在宝宝手心里划圈圈,娓娓叙述着一个个发生在夜花园的故事。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妈妈还要和宝宝一起身临其境,跟着Upsy Daisy一起快乐舞动“Upsy Daisy! Here I come”;帮着可爱的Makka Pakka清洗花园里的石头;与憨憨的Tomliboos一道指认自己的鼻子。
我陪响响看了好几集的《花园宝宝》,经常和他一起用片中咿咿呀呀的语言玩角色扮演,每当看到他天真无忌地大笑时,我觉得自己更了解儿子,儿子也和我更亲密了。
放低审美 模糊一切具象的思维
我身边很多接触过《花园宝宝》的成年人,都觉得花园里的小人们“难看”,连根头发也不长,是个啥东西!可儿子一看到Makka Pakka就笑,Makka Pakka一扭屁股他更是笑得收不了——那是因为,幼儿的脑子是非逻辑性的,太过具象的东西会限制他们玩耍的想象。
大人喜欢具象,因为他们喜欢接受直观的信息,不愿意花时间天马行空去构建脑海里的童话世界。更重要的是,不具象的东西,对孩子很难讲出“一、二、三、四”的实在道理。但在宝宝的眼里,不具象的东西具有更多的可变性、可玩性。就像越小的孩子,越不喜欢做得坚挺有型的精致玩偶一样;相反,我自己做的安抚小熊,虽只有个熊模样的头,其他部分一切从简,但儿子就是爱不释手,晚上陪着睡觉,旅行拎着上飞机——孩子不需要逼真,却更需要亲近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