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孩子不背《弟子规》也能养成,大人做好榜样就成了。比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用得着背吗?
而《弟子规》里有些内容,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连我们家长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强求孩子做到?做不到,还背,扯犊子吧?所以,也不用背了。
我一点不担心女儿在行为习惯上有瑕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的标准——对人尊敬有礼,不让别人感到难受,就行了。在为人处事上偶然出一点儿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心,“树大自然直”。
我担心的是,孩子如果处处循规蹈矩,把自己天性里的东西,比如好奇、好动、奇思异想都泯灭掉了,等进入社会,就没创造力了。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我跟女儿说: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支撑自己的学习,一生都会有事情可做。
当然,已经读了,也不用太担心,《弟子规》又不是含笑半步癫,以后多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好了。
最后,给您讲个故事吧,听完了你就明白经典好在哪里了。现在都提倡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来说了又说,但很多时候都是迂腐的孝,跟孔子说的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田里锄草时,不小心铲断几棵瓜秧。他爸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打过去,当场把曾参打昏。曾参醒过来,看到老爸在自己身边流泪,忍着疼,安慰老爸:“刚才儿子不肖,惹得父亲大人生气。现在又让父亲大人伤心,儿子我更感到不安了。”回到家中,曾参拿出琴来弹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事让孔子知道后,孔子很生气,说:“曾参来的时候,别让他进来。我平时的教导,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去。”
曾参伤好了后,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么侍奉他父亲瞽叟的?瞽叟使唤舜时,舜随叫随到,但当瞽叟要杀舜时,舜早逃得无影无踪。小打可以受着,玩命地打就得逃了。像你这样,当你父亲暴怒时、都快被打死了还不逃,万一真被打死,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才是不孝!”
曾参听老师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学习得迂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