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家庭一样,当女儿刚出生时,我的公公婆婆几乎担起了孩子养护的所有重任。
那时我们很放心让老人照顾孩子,从许多方面看,他们的确称得上最好的爷爷奶奶;他们搜集了一些国内外的育儿书,让我们阅读学习;还买来整整两衣柜的儿童衣物。另外,婆婆性格开朗,社交能力强,把女儿交给她,我和老公都放心。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老人带孩子还是存在误区。比如,他们不敢一手托着孩子洗澡,夏天天热时,孩子长一身痱子;准备的一橱子衣服,最后用的不足三成;孩子一哭,他们就要喂奶,女儿三个月时,有时一天会喂10多次;孩子刚进辅食,他们就急着用麻油炖蛋;孩子闹到半夜才睡,他们就陪到半夜。他们吃了不少苦,但孩子吃苦更多。
还有一个让我们困惑的,因为孩子与老人朝夕相处,祖孙辈感情很深,反而对我们有些疏远。
出于母亲特有的责任心,出于我对孩子成长的一些认识,我开始劝老人,也是劝老公,要培养起孩子对我们的第一情感归属,也就是建立起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最亲密、最直接的情感联系与信任依恋。
于是在孩子两岁那年,我们和老人之间,因为管教孩子,更多的让孩子亲近我们,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
我们因为工作原因,客观上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可能比祖辈多。加之幼儿的情感比较脆弱,硬生生地隔离、割裂祖孙情,并不一定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还很可能矫枉过正。于是,我们提出;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是既能充分感受父母的爱,又能感受祖辈的爱,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各就各位,做好自己的角色。
孩子3岁那年,老人带着孩子回老家住了三个月。这当中婆婆小病一场,但她坚持不求助于我们,独自撑下去了。女儿天天孤独地呆在家里,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她开始思念我们了。一年后的傍晚,我们陪老人孩子回老家过节,路过小区旁的绿化带时,女儿说她曾在这个小树林里从这一头哭到那一头,又从那一头哭到这一头;“为什么人家都有爸爸妈妈,我没有爸爸妈妈。”
至今想到女儿会在她那个年龄说出那样的话,我仍然是感动与心酸并存。那一刻,我意识到,因为怕伤害老人的感情,所以一直还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带着女儿,但不知不觉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我决定无论老人在情感上有多么不舍,都要把孩子拉到我们爱的磁场中,于是我硬是让女儿提前进了幼儿园。
与我们的期望一致,女儿上幼儿园后,性格变得开朗,对我们的感情也更加依恋。每一次短暂的分离,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跟着父母生活才会成长得更好。
看着对我们愈加依恋的女儿,我庆幸及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