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鲲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亲传弟子,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著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译有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家有一个2岁半男孩,正在学做幸福爸爸。
妻子对儿子偏爱我一直耿耿于怀。
妻子经常会问儿子:“你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一心希冀会出现她想要的答案。结果不过是儿子慢慢长大后,变乖巧了,从以前的“喜欢爸爸”变成“喜欢爸爸妈妈”。
昨天早上,我们一家出去散步。时值早秋,路边人家的花草丛里零星散落着刚结的果实,艳红欲滴,玲珑剔透,很是好看。儿子一路欢呼雀跃,这儿摘一个,那儿摘一个,偶尔看见特别漂亮的,长在高处够不到,我便把他抱起来,让他去摘。
妻子看见后,终于恍然大悟:“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儿子最喜欢你了。”我连忙作谦虚状:“领导何出此言?”说实话,我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特别的事。
妻子说:“我每次跟他出来,都不让他摘的,因为这是别人家的花草丛啊,顶多摘一个,摘多了怕人家生气。”
妻子这么想当然也有道理,可以让孩子从小知道,别人家的东西不能随便碰,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不过,也许因为我是中国农村长大的野孩子吧,从小就没有这些概念,况且乡里乡亲的,无论是我们到邻居家去玩,还是邻居家的孩子到我家来,大人都喜欢得不得了,好吃的水果、零食都恨不得一把捧出来,摘点花草果实,压根就不算事儿。
我也知道,在美国,人们的私有产权意识更重,邻里意识更淡,因此中国农村的这一套思维方式恐怕不大好搬到美国来。不过,在妻子小心谨慎地培养孩子的守法、尊重精神的同时,我这个当爸爸的,也有义务培养孩子开拓、探索、冒险的精神,甚至是那种挑战道德、藐视成规的蛮劲。
在我高屋建瓴地向妻子解释了以上理论后,遭到的不过是妻子的白眼:“算了吧,你不过就是喜欢跟儿子一起乱玩吗,不用扯心理学理论的大旗。”
对这个白眼我早有准备,因为对这个问题我想得很通了。但我没有反驳——至少在写下一期专栏之前——因为儿子又对路边的一棵树发生了兴趣,站在树上,仰着头打量。我立刻心领神会地凑上去,把他举了起来,骑到树枝上,然后让他自己扶住树丫,我松开双手,在妻子紧张的目光中,退后几步,给他拍了几张照。
当然,这也是在别人家的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