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该病对妊娠最大的危害是发生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该风险与病情程度相关。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ICP发病率0.8%~12.0%,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国内上海和四川省发病率较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该病对妊娠最大的危害是发生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该风险与病情程度相关。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ICP发病率0.8%~12.0%,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国内上海和四川省发病率较高。
分为三类:
(一)主要症状
1、瘙痒:瘙痒一般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开始表现为间断性瘙痒,随后可发展为持续性瘙痒。常起于28~32周,但亦有早至妊娠12周者。手掌和足掌是瘙痒的常见部位,夜间尤重,重者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出现、,甚至自杀倾向。瘙痒一般持续至分娩,大多数在分娩后2周消失,少数在l周左右消失,持续至2周以上者罕见。
2、黄疸: 20%~50%的患者可在瘙痒发生后数口至数周内出现黄疸,也可能与瘙痒同时发生。黄疸程度通常较轻,有时仅角膜轻度黄染。常于分娩后一周内消失,个别可持续至产后一个月以上。
(二)次要症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严重瘙痒时可引起失眠和情绪改变。、食欲缺乏、恶心,甚至呕吐。多数患者在黄疸发生前后可因而出现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由于肠道中胆汁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粪脂肪排泄增加,可有轻微脂肪痢,也可影响脂溶性素的吸收。极少数人可发生失眠、情绪改变、倦怠、乏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及恶心、呕吐等。
(三)体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常无特异体征。四肢皮肤有散在的抓痕和点状红斑。无急慢性肝病的体征。小蜘蛛痣的发生率与正常妊娠时相同,有时右肋下可触及肝边缘,质地软,可有轻压痛。但产后数小时或数日肝大、压痛体征就会消失。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的影响:
(1)患者血中胆红素升高,皮肤可出现黄疸。
(2)高浓度胆汁酸积聚于皮下,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3)由于肝内胆盐向肠道分泌不足,维生素K吸收下降,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减少,容易导致产后出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比较大,可以导致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等,使围产儿发病率、病死率及早产率增高,属于高危妊娠范围。
以上就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症状和危险性,孕妇特别是高龄孕妇要特别注意身体的变化,如有发现不适,一定要及早就医,还要记住要定期产检哦。
1、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瘙痒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胆酸水平,重点是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缺氧并采取相应措施。
1.一般处理
适当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间断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合剂,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定期复检肝功能、血胆酸、胆红素。
2.药物治疗
能使孕妇临床症状减轻,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和围生儿预后改善的药物有:
1)腺苷蛋氨酸 治疗ICP的首选药物。该药可防止雌激素升高所引起的胆汁淤积,保护雌激素敏感者的肝脏。临床中可改善ICP的症状,延缓病情进一步的发展。
2)熊去氧胆酸 服用后抑制肠道对疏水性胆酸重吸收,降低胆酸,改善胎儿环境,从而延长胎龄。瘙痒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可明显改善。
3)地塞米松 可诱导酶活性,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产生,减轻胆汁淤积;能促进胎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使瘙痒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4)苯巴比妥 此药可诱导酶活性和产生细胞素P450,从而增加胆汁流量,改善瘙痒症状。
3.产科处理
1)产前监护 从孕34周开始每周行无刺激胎心监护(NST)试验,必要时行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以便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NST、基线胎心率变异消失可作为预测ICP胎儿缺氧的指标。每日数胎动,若1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应警惕胎儿宫内窘迫。定期超声检查,注意有无羊水过少。
2)适时终止妊娠 孕妇出现黄疸,胎龄已达36周、无黄疸、妊娠已足月或胎肺已成熟者、有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胎儿窘迫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应以剖宫产为宜,经阴道分娩会加重胎儿缺氧,甚至死亡。
1.妊娠期胎盘合成雌激素
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酸代谢障碍;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流动性降低,影响对胆酸的通透性,使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ICP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雌激素不是ICP致病的惟一因素,可能是雌激素代谢异常及肝脏对妊娠期生理性增加的雌激素高敏感性引起的。
2.遗传与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CP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发生率高于夏季,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妇女中ICP发生率明显增高,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ICP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药物
一些减少胆小管转运胆汁的药物,如肾移植后服用的硫唑嘌呤可引起ICP。
1、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达68~88.5μmol/L(4~5mg/dl),但很少超过85.5μmol/L。 (2)血清胆汁酸升高,可为正常的10倍,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 (3)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4)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
2、B超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1、休息,列入高危妊娠管理,进行系统监护,积极作对症保肝治疗和适时终止妊娠。
2、药物治疗
(1)用疏肝、安胎和利胆中药治疗有良效。
(2)消胆胺,8~12g/d,分2~3次口服。
(3)苯巴比妥0.03g,口服,3/d。
(4)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6及维生素K1,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防止产时、产后出血。
(5)保肝药物,如肝太乐等。
1、妊娠胆汁淤积症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患病率约2.3%-3.4%。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2、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3、妊娠胆汁淤积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入睡,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妊娠胆汁淤积症介绍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每100例孕妇中有2.3~3.4人发生。皮肤瘙痒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大多发生在孕28~30周,但最早在孕12周即可发生。随着孕期的进展,皮肤愈来愈痒,以躯干及下肢为主,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瘙痒难忍时抓痕累累。分娩后1~2天瘙痒迅速消失,少数持续1周。瘙痒数周后约有50%孕妇出现黄疸,但仅眼睛巩膜轻度黄染,部分孕妇还有食欲减退、腹泻、乏力、腹胀等不适,但不严重。实验室检查,血清结合胆酸水平升高,1/5~2/3病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80%多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再次妊娠,本病可以再次发生。病人常有家族史,其母与姐妹往往有同样病史,故认为本病同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关。 妊娠胆汁淤积症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常见。因两者症状有相似之处,故易误为肝炎,应注意鉴别。
1、发病后孕妇一般情况良好,消化系统症状不明显;
2、瘙痒突出,并有黄疸;
3、肝功能只有轻度损害;
4、产后病情不加重,且症状及黄疸迅速消失。
温馨提示:妊娠胆汁淤积症对胎儿危害较大,容易引起早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孕妇一旦出现皮肤瘙痒,就应该及时检查。在瘙痒出现前或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前血清结合胆酸先升高,是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熊脱氧胆酸、地塞米松亦有一定疗效;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安然入睡。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应补充维生素K。出现黄疸或监护提示胎儿缺氧可能时,应及早住院,必要时及时结束分娩,产后还须警惕大出血。
1、妊娠胆汁淤积症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患病率约2.3%-3.4%。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2、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3、妊娠胆汁淤积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消胆胺对止痒有一定效果,苯巴比妥不但可以减轻瘙痒,还有助于夜间入睡,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产前可补充维生素K。 妊娠胆汁淤积症介绍 妊娠胆汁淤积症是只有孕妇才会发生的特殊病症,每100例孕妇中有2.3~3.4人发生。
皮肤瘙痒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大多发生在孕28~30周,但最早在孕12周即可发生。随着孕期的进展,皮肤愈来愈痒,以躯干及下肢为主,严重者可波及全身,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瘙痒难忍时抓痕累累。
分娩后1~2天瘙痒迅速消失,少数持续1周。瘙痒数周后约有50%孕妇出现黄疸,但仅眼睛巩膜轻度黄染,部分孕妇还有食欲减退、腹泻、乏力、腹胀等不适,但不严重。
实验室检查,血清结合胆酸水平升高,1/5~2/3病人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80%多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 再次妊娠,本病可以再次发生。病人常有家族史,其母与姐妹往往有同样病史,故认为本病同常染色体遗传病有关。
妊娠胆汁淤积症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常见。因两者症状有相似之处,故易误为肝炎,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