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
由于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传统肚兜做法分三步,首先按照裁剪图裁剪出两块肚兜布片,在其中一块正面绣字。然后将两块布片正面相对缝合留胸口部分当翻折口,从翻折扣翻回正面后,将带子夹在胸口位置,整个明线缝合。这样肚兜没有毛边比较舒服。最后在肚兜正面和带子两端缝按扣,没有用带子打结的方法,是因为那样给宝宝穿脱时很麻烦,按扣缝在正面也是为了宝宝躺着不会硌着。这样传统肚兜就做好了。
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具有保暖护肺的功能。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风格近似一个展开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于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链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于腰间。台湾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状与图纹上仍有区别。
肚兜是民间的传统内衣,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近代由于社会的演变,西方机织品的引进,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为衬衫、背心。但时至今天,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过只为幼儿制作,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