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催眠药(安眠药),其类型品种非常简单,现常用的仅有一个类型(苯二氮卓类,即药名中有“西泮”或“唑仑”),品种只有寥寥数个(含较新的药物唑吡坦);各药物间的差异主要在药代动力学(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上,用药的选择相对简单。不过,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物,且属国家严格管制的“精神药物”,具体的获取和使用,请一定咨询医生。不是什么样的“失眠”都该用药,用药一定要谨慎。
使用催眠药前,需要了解一点失眠症。失眠症的一种分类法(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1984)是分为三类:
(1) 短暂性失眠,少于3天;
(2) 短期失眠症,至少持续3天至4周;
(3) 长期失眠症:失眠长于3周,且无确定的特定因素。针对各种失眠症,治疗用药的方法是不同的。
一类是短暂性失眠
通常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或处于某种应急状态下,不能入睡。像有的朋友出差旅游,晚上换了环境,或放心不下家里的事,或过于兴奋,难于入睡,即属于此。这类情形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失眠不仅晚上难受,白天也没精打采。为使人在白天有精力,不影响活动,可用少量的催眠药帮助入睡。不过应只用最小剂量,2-3晚即可。在影响睡眠的因素消失后,就不会再失眠了,自然要停药。
第二类是短期失眠症
可能是短时间内有些对个人的应激因素(使人激动、担心,难以平静),如疾病、悲伤或职业的问题引起。对这些病人的处置,首先是要进行睡眠的卫生教育,同时也可应用催眠药7-10晚。用药最好是间歇使用,即用药后,有1-2晚睡得较好,就间歇停药。这样随着时间的过去,或疾病痊愈,或悲伤抹平,或职业问题解决等,就顺利度过了这一失眠期,而卫生教育的成果可能使患者长期受益。
第三类是长期失眠症
通常持续失眠3周以上,且没有上面所述的特定的影响睡眠的因素发现,对这些病人应到医院作全面的检查,再确定用药物的治疗。
这些失眠,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
常见的有精神病方面的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失眠。一些用于抗抑郁病的药物有可能产生失眠的不良反应。另外,一些内科疾病,如心力衰竭、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可能导致长期失眠症。
还有,就是慢性疼痛,也常导致失眠
对于这些可能导致失眠的疾病,应予全面的医学检查,并进行治疗。往往在这些疾病的治疗和控制中,就能消除失眠症。而不能除去病因,使用催眠药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期间,用药也要采取少用、间歇使用的原则,以帮助治疗。
对长期失眠的病人,要尽量排除上述那些可能导致失眠的疾病。“如果失眠查不出明确原因,这通常与患者的个性特点或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有关”,好多睡眠医学专家都这样说。用催眠药物不可能建立好的卫生习惯。而应该接受睡眠卫生的教育,遵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所有的催眠药都具有副作用,使这些药物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看看相应的药品说明书上的【注意】、【禁忌】、【警告】等就可得知。
人们不能也不应依靠药物来治疗失眠症。长期使用催眠药,会使药物的效力降低(药物的耐受性),停用后失眠症会反跳(药物的依赖性),药物会增加肝肾的负担,催眠药物会对同期使用的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如果患者还患有其他的疾病,需要用药)。还有重要的一点,尽管现在还尚看不清楚其后果,但总是使专家们担心:即催眠药物产生的睡眠不是自然的正常的睡眠。
另外,要求注意警惕唑吡坦等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异常睡眠行为,包括“梦游或入睡时做出奇怪或潜在危险的行为……”已要求药品生产商在药品说明书中强调其潜在风险,这比那些原列在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更危险。梦游时甚至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事实上,百年以来催眠药的问世和大量处方,已造成了一个数量不小的依赖催眠药来维持睡眠的人群。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难以消失。好多人先是短暂性失眠或短期失眠,但未能正确对待,径直用催眠药导致入睡。由于未能建立好的卫生睡眠习惯,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担心睡不着觉,就用药物来促成,享受到药物入睡的便利,就乐于用药……直到成了依赖药物睡眠,即没有药物不能入睡。
这些人大部分都应该,也有可能采用合理的生活方式来解决睡眠问题,而不要依赖催眠药。不过要逐渐地减少药物的量,不要一下就停药,以避免药物的戒断现象。
总之对各类失眠症,催眠药一定要少用、慎用(避免副反应)、间歇使用(避免成瘾),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只要养成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优质睡眠就不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