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生育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现象
现在,少妇的问题比较清楚了:夫妻关系正常,家庭关系正常,社会关系正常,她的所谓病痛,就是一个生育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现象。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女人婚后不能生育,像是个很没面子的事。这种文化的熏染下,当事人也会感到像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内心也会很有压力。就是为了逃避这种心理压力,少妇开始扮演病人了。扮演病人的好处是什么?免除了家人的责难和非议,得到了家人的关爱与照顾,同时,也淡化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心灵暂时得到了安宁。既然有这样的好处,自然就会继续扮演病人。
这就好比一个几岁的孩子,淘气了,惹祸了,预感要遭到大人的惩戒。可是,还没等打骂相加,孩子却闹病了,发烧、头晕、呕吐。一下子,父母没有了火气,赶紧送孩子上医院看医生。终于平安无事了,回到家里妈妈还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我的心肝,我的宝贝,可把妈妈吓坏了。随后,好吃的、好玩的,全来了。于是,孩子每次惹祸后都会闹病,也就都能躲过父母的打骂。这时候,孩子就是无意间学会了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扮演病人。
这样的扮演病人,可以暂时得到心理减压,对维护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扮演病人这个毛病就会粘在身上,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而会对人生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酿成悲剧。
长时间的扮演病人,少妇已经形成了D型性格。D型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厚的消极情感和社会退缩倾向。这样的人经常缺乏自信心,容易烦躁不安,无缘无故的担心,有不安全感,沉默寡言,不愿见人,情感消极,忧伤。因而,又称为“忧伤症性格”。长此以往,对健康,对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对策:不再继续扮演病人
沟通至此,少妇惊觉了,深刻意识到扮演病人的危害。于是,她急切地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我该怎样自救呢?
经过沟通,我们的共识是从两个方面自救。
一方面是不再继续扮演病人。首先是停止就医用药。因为就医用药本身是对病人角色的一种强化,不利于从病人角色中走出来。同时,要不断给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我没有病,我是正常的人”。其次是带着症状生活。拿出积极的自救行动,哪怕还会有症状,也要带着症状该做什么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正常化。当务之急你应该是尽快地工作起来,最后是家人积极配合。所以,家人特别是少妇的丈夫,要把关注点转换一下,不要等她闹病的时候关注,而应该在她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关注。
一方面是调整心态促进怀孕。首先不再因为婚后未孕自艾自怜。同时,调整心态以利受孕。常见的婚后不孕,多属于功能性的,心因性的。比如,有不少结婚几年没有生育的夫妻,对怀孕无望就抱养了孩子,在抱养了孩子之后却奇迹般地又怀孕了。临床调查也表明,心理压抑与不孕呈明显正相关,不良心理因素是导致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抱养孩子之后,无意之间可以化解压力,放松心态,有利于怀孕,何不主动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从而使心理负担减轻一些,生活变得愉快一些。这样机体的功能状态也必然会好一些,就比较容易怀孕。这也有利于少妇不再扮演病人,开始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