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你所在的位置:乖乖网 > 乖乖问答 > 3-6岁 > 3-6岁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评估要怎么做?一般有什么方式来评估?

浏览 61 次    回复 1 个    标签: 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教育  

女儿平时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请问儿童心理发展评估要怎么做?一般有哪些方式来评估?

我来回答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图片
其他答案(共 1 条)
kknic

幼儿心理的评估及诊断技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2621    更新时间:2007-1-23

第一节 谈话技术

  从20世纪初格塞尔(A.Gesell)开拓了儿童发展的现代研究起,对幼儿心理评估的研究日趋深入。1916年,格塞尔进行了一项5岁以下正常儿童发展的研究,1925年,他又对50名儿童在10个不同的月龄(出生、4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和60个月)的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对他们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适应性行为和社会行为4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检查和观察调查,制订了包含近150个项目的“发展时间表”。使用谈话法,可使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在短时间内通过观察和与儿童母亲的交谈而获得大量的信息。

  格塞尔提出,只有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会出现某种特殊的技能。由此,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遵循了一条固定的路线,各种技能都是在这条路线上的某一时刻所获得的。如果某个儿童在这个时刻还不能掌握某种应该掌握的技能,那么就被认为可能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缺陷和障碍,格塞尔的工作持续了40多年,在儿童心理评估中,他的“发展里程碑”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心理测验的量表就是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这些研究对于儿童心理评估理论的建立,特别是认识儿童各种技能的自然发展,以及对照发展时间表以鉴别发展迟缓或异常的儿童是很有价值的。然而,完全依赖一定发展次序的 “发展里程碑”去评估儿童的发展是不完全的。许多儿童虽然在获得某种或某几种技能时的年龄比一般儿童大,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完全正常的。相反,有的儿童尽管较早地掌握了某种技能,但是却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缺陷。

  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对幼儿进行心理评估,是为了客观地了解儿童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从群体儿童中鉴别出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它是正确地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早期教育,以及对幼儿的心理障碍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重要条件。

  对幼儿进行心理评估是比对身体评估复杂得多的过程。一方面是评价工具的完善性,虽然,当今国内外的研究工作者设计了大量的评估方法,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使问题变得复杂的恰恰是幼儿本身。幼儿正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变化较大;主动注意时间较短,容易产生疲劳;不少人依赖性强,害羞怯生,难以适应评估情景,不能很好地配合评估工作;幼儿受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一般不能主动提供评估所需的各种信息,而家长或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又会受其本人的认知水平、人格特征、情绪情感以及对儿童的教养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幼儿进行评估有较大的难度,它需要评估人员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既要注意到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又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养态度对儿童的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估。

  不同学派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幼儿评估的目的、评估的侧重面、评估时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对所获取的资料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尽相同。对幼儿心理评估的过程,一般包括谈话、观察、测验等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为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估提供信息。

  谈话法:是评估人员通过与幼儿或他的父母、抚养人和教师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在幼儿评估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与幼儿的谈话中,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谈话过程是谈话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谈话中,谈话者应争取掌握谈话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谈话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谈话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谈话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谈话法有时能挖掘到其他方法所不能获取的有价值的资料,比观察法可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发展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

  与儿童的父母、抚养人和教师的谈话也是获取对儿童进行评估所需的有关信息的一种简单而又普遍运用的方法,是有关幼儿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近年来,谈话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评估过程一般都需要结合某种类型的谈话。通过对谈话所获取的资料的分析,可以初步地评定儿童的行为表现,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认识这些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为对儿童作进一步的评估提供依据。

  5.1.1 谈话的内容

  父母或其他直接抚养人、教师等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会首先注意到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和询问,可以获得有关儿童的多方面资料。

  (一) 有关妊娠、出生以及婴儿期的一些问题

  1.妊娠

  通过谈话,了解母亲妊娠期的年龄、胎次、健康状况、病史、营养状况、母亲本人及其家庭对妊娠的态度、情绪状态、劳动强度以及在妊娠期妊娠反应的程度、是否有妊娠中毒症、是否患过糖尿病、结核、风疹或受其他病毒感染、是否接受过大量的放射线照射、是否服用过镇静剂、安眠药或其他药物等等。

  2.出生

  通过谈话,了解儿童在出生时是足月还是早产或过期产、是顺产还是难产、产程的长短如何、是不是产钳分娩或剖腹产、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是多少以及在出生时有无窒息、惊厥、出血、黄疸、呼吸困难等等。

  3.婴儿期

  通过谈话,向父母或抚养人询问儿童早期,特别是婴儿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些情况。例如,儿童开始会抬头、翻身、独坐、站立、行走、控制大小便、出牙、发音、说话等的月龄;询问儿童的早期营养状况、病史、生活习惯、亲子关系、与同伴间的关系以及以往的教养环境和状况,包括儿童由谁领养长大、儿童以前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是否给予儿童温暖和安全感等等。

  (二)有关家庭的问题

  1.遗传

  询问在儿童的父母和父母的同胞兄弟姐妹以及双亲的家系中有无各种心理障碍、酒精中毒、吸毒、自杀等情况的存在,询问三代家系中有无近亲婚配的情况等等。

  2. 家庭成员及其关系

  通过谈话,了解父母的年龄、职业、职务、学历、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个性;了解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家庭气氛、家庭各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职责分工、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以及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包括祖父母、同胞兄弟姐妹或其他同住者与儿童的亲缘关系、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性特征、与儿童接触的密切程度等等。

  (三)有关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谈话,向父母、抚养人或教师了解儿童当前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客观症状。与此有关的问题包括这些问题和障碍是如何发生和逐渐形成的,是属于单一的问题,还是同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家长和教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等等。

  5.1.2 谈话的方式

  谈话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非标准化谈话和标准化谈话。这两种谈话方式各有特点,可根据评估的需要而选择。在不少情况下,常可将这两种方式交叉结合运用,以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避免它们的不足之处。

  (一)标准化谈话

  非标准化谈话不限定具体问题,只依预定的谈话范围自由交谈,让谈话对象在没有戒备的、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倾吐有关儿童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挖掘出对进一步评估具有价值的资料。

  非标准化谈话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谈话的内容和方法。在谈话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谈话对象所述问题的主要线索,围绕重点,抓住要害,提出问题,以取得有价值的资料。在谈话过程中,既要注意谈话对象的谈话内容,也要悉心观察他们的姿态和表情,从中捕捉对进一步评估有用的非言语信息。 

  由于非标准化谈话没有标准化顺序,谈话对象对于儿童各方面情况的表述经常会没有一定的重点和方向,谈话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谈话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二)标准化谈话

  标准化谈话是按照评估的要求、比较固定的方式和次序,编制谈话提纲或问卷,谈话时根据这种提纲或问卷,向谈话对象提出问题,让他们按照要求回答。这种谈话方式能够比较系统地获取进一步评估所需要的资料,而且重点突出,比较节省谈话的时间。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是谈话方式比较刻板,缺乏谈话双方融洽的关系和情感交流,有时由于谈话方式的简单化,还会引起谈话对象的反感,从而影响他们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5.1.3 注意事项:

  使用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谈话前要充分熟悉谈话内容,了解儿童的背景情况,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和地点,带齐进行谈话所需要的材料,如谈话研究的简要文字说明、记录纸等。

  ②谈话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如"你喜欢玩什么呀?"以便营造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氛围。

  ③谈话者态度应亲切自然,以避免幼儿情绪紧张。要掌握交谈的艺术,谈话内容在幼儿生活范围内,提问简单易懂,并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

  ④谈话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谈话应有明确的目的,且始终围绕目的进行。谈话者可以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自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避免离开主题的漫谈。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设问、追问等。   

  ⑤谈话记录应在谈话后追记或把录音机放在幼儿看不到的地方;或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记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例如,对幼儿的谈话要考虑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常用各种动作、表情来补充或表达。所以,谈话时不但要记录幼儿的原话,还要记录那些非语言表达方式。

  ⑥谈话往往受双方的主观倾向性影响。谈话对象可能会忽视或隐瞒对儿童进一步评估时所需要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给他们会带来消极作用的时候更容易被忽视和隐瞒。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的认识、态度和要求各有所不同,这也有碍于客观地、公正地收集有关儿童的各种资料。对子女偏爱的父母,在谈话时往往会夸大或缩小儿童的问题。例如,故意掩饰儿童的说谎、偷窃行为,将儿童的攻击行为描述为正当的防卫等;不关心儿童的家长,常常会忽视儿童已经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对各方面发展尚好的儿童仍然表现出不满;有偏爱的教师,会对两个有同样性质的问题的儿童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估。因此,在谈话时,应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具有客观性;在分析谈话所获资料时,还应将谈话对象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期望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等与儿童的问题联系起来。

  谈话法有许多优点,它不受读写能力的影响,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谈话对象,具有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谈话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对谈话结果的分析受谈话者的个人主观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谈话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谈话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谈话对象特点等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 观察技术

  观察法:是指评估人员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记录观察的事实并加以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发现儿童可能存在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给对儿童的进一步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和幼儿评估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的。它还适合幼儿教师通过日常教育活动搜集幼儿心理发展的有关信息。例如教师可在幼儿的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里,观察幼儿的伙伴关系、分享、互助行为、攻击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观察一般建立在观察者经验的基础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除了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以外,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具备记录、整理、分析和综合观察所取得的资料的能力。

  5.2.1 观察的内容

  观察从多方面进行,才能使获得的资料更具价值。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

  正常的智能是幼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他们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心理保证。对幼儿智能发展的观察,应结合儿童的年龄和所处的文化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儿童对基本常识和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事物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方面。

  2.语言

  语言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发展的状况不仅反映了幼儿说话和与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也能反映出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情绪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对幼儿语言的观察包括了观察儿童的语言是否有条理,是否合乎逻辑,语音是否清晰,语句是否流畅等。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适应是社会适应的最主要方面。要注意观察幼儿与其父母、教师、同胞兄弟姐妹、同伴以及陌生人的相互交往,特别是交往中的技能和态度,例如是否合群、能否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4.情绪

  观察幼儿的主要情绪倾向是什么,例如,情绪是适度的,还是抑郁、焦虑、恐惧或易激惹的;观察他们情绪的协调性与稳定性如何,情感与内心体验是否一致,与外界环境是否协调等。

  5.行为表现

  观察幼儿有无特殊的姿势,刻板动作或不随意动作;有无多动不宁、吵闹不休或呆坐、呆立等问题;行为的统一性如何,注意力是否集中等。

  6.身体状况

  观察幼儿身体发育状况,例如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是否与同龄儿童相差过大;有没有明显的视觉、听觉、肢体以及动作等方面的缺陷。

  5.2.2 观察的方法

  (一) 观察的种类

  对幼儿的观察,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它们是自然观察、情景观察和行为观察。在评估过程中,采用哪种形式的观察,应根据评估的要求来决定。

  1.自然观察

  观察者在儿童正常的生活和活动中自然地对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这种观察形式不会干扰儿童的行为,观察的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儿童的行为表现。

  2.情景观察

  观察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为儿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儿童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观察该儿童在这种情景中的行为表现。例如,问儿童:“如果你把牛奶泼在别人身上了,你会做些什么?”。这种观察所取得的儿童行为表现的资料,是可以受到观察者的控制的,有的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行为观察

  观察者为儿童安排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表现,例如,父母和教师给予儿童过分的注意或不予理睬,父母和教师对儿童进行引起他们好感的谈话或反感的训斥,观察儿童持续注意、持续活动、顺从、对抗、眼睛的接触、社会交往等行为表现。

  (二) 观察结果的记录

  对观察结果的记录主要有3种方式。

  实情记录,是指对所观察的儿童行为进行描述性的记录,不拘泥于内容和形式,这种记录的方式有很大的随意性,也带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性。

  项目检核表,将欲观察儿童的各项心理特点或行为特征作为项目列于表上,如“好动”、“诚实”、“不和群”、“自我中心”等,当所观察的儿童具有某些特点或行为特征时,就在对应的项目前作出标记,如打“√”。

  行为评定量表,是将所要观察的行为一一列于表上,将被观察的儿童的表现与表中项目相对照,并根据符合程度进行等级评定,通常分成3-7个等级。记录比较省时省力。行为评定量表不仅能反映出行为调查表所记录的结果,还能反映出这些行为发生的程度,使观察结果的记录更为客观和可信。

  对这3种记录的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方式而决定。

  用于记录观察结果的行为评定量表有多种。例如,康纳斯教师评定量表(Conners Teacher Rating scale,T-RS)、儿童行为调查表-直接观察记录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Direct Observation Form,DOF),等等。儿童行为调查表--直接观察记录表是近年来重新修订的运用较多的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观察记录表。它包括97个项目,每个项目以4个等级记分,即“0”表示全无此种行为表现,“1”代表有一点,“2”代表比较明显,“3”代表非常明显,根据所记分数,可以提示儿童是否有多动、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行为、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5.2.3 注意事项: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① 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

  ② 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儿童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

  ③ 要善于记录事实,以便事后进行分析研究。例如研究幼儿言语发展,由于幼儿言语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所以,应避免使用成人语言作记录。为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可使用小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

  ④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言行之外,还应分析儿童其它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收集和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希望观察到的行为有时是难以发生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第三节 测验技术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数量化资料的一种方法。

  诊断测验能用以度量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发现儿童的特殊才能以及确定儿童心理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适用于幼儿的诊断测验有多种,有的测验能对幼儿多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有的测验则只局限于单一方面的测量和评估。即使是这些测验中最好的测验,单凭自身,也无法完全地描绘一个儿童。要对某一个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作出全面评估,确定儿童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往往需要综合各种不同的诊断测验所获取的资料以及来自谈话、观察等各方面的信息。

  通常用以对儿童进行心理评估的测验有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5.3.1 幼儿的智力测验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用和有效的适用于幼儿的智力测验量表:

  (一) 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

  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 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主持下,北京师大和新疆师大等单位合作,并得到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支持,自1985年开始,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特点编制而成,由全国六大行政区所属的18个大、中、小城市研究人员协作研究的量表,适用于对我国3-6岁幼儿的智能发展作诊断性测验和评估。

  儿童发展量表的内容由语言、认知、社会认知以及动作等四个方面构成。分为智力发展量表与运动发展量表两个部分。智力发展量表由11个项目106个题目构成,主要对幼儿言语发展,注意、感知、记忆、想象以及判断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发展,社会认知发展进行评价。测验是用语言和操作两种材料进行。运动发展量表由5个项目构成,主要对幼儿身体素质与动作发展进行评价。

  常模团体2368人,来源于全国六大行政区十八个城市(含四个近郊县),3岁至6岁12个年龄组(5岁前每隔三个月为一个年龄组,5岁后半岁为一个年龄组)。男女各约一半,考虑到家长的文化、职业的人口比例。

  1.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是根据国内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编制的、用于评定幼儿发展的诊断量表。

  2. 量表的内容适合于中国儿童,测验项目有较理想的难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并具有较好的因子结构,能够较准确地鉴别我国3一6岁儿童的发展水平。

  3. 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量表的长度适中,内容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幼儿参加测验的兴趣,便于施测,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得到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幼教工作者好评,实践证明该量表是一个可靠的有效的测验工具。

  (二)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

  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适用4—6.5岁儿童,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于1967年为评估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在国际上十分流行。我国的郭迪和龚耀先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保持了原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成为测量和评估我国幼儿智力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包括10个分测验,分为言语和操作测验两大类,这两类测验交替进行。

  5.3.2 幼儿的人格测验

  从方法上分类,人格测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另一类是结构明确的人格问卷。

  (一)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所采用的刺激是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或墨迹,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地作出反应,从分析反应的结果来推断其人格特征。所谓投射,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态度、愿望、情绪等投射于环境中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过程,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投射测验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动力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中,通过明确的问题难以表达自身的感受,而在面对意义不明确的刺激,任其自由作出反应时,却常可使其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需求、态度和心理冲突流露出来。 

  罗夏测验(Rorshach Test)是一种常用的投射测验技术,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对于诊断异常人格有一定的价值。罗夏测验由

10张墨迹图构成,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意义。将这些墨迹图按顺序逐一地呈现在被试面前,要求被试讲出自己在图上所看到的事物。主试根据被试的报告、解释和联想进行分析综合,加以评估。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被试的反应领域(如对墨迹图形的全部反应、普通部分反应、异常部分反应或空白反应等)、反应决定因子(如形态反应、运动反应、浓淡反应、色彩反应等)和反应内容(如人、人的部分、性、动物、动物制品、动物解剖、植物,等等)。在对幼儿进行测验时,必需考虑到一些特殊的因素,例如,测验和评估时应充分注意到儿童的发展,儿童对各种问题回答的频度可以因其年龄不同而异。又如,儿童在对测验作出回答以后应立即再询问他,而不能等待儿童在自由联想以后再询问,否则儿童可能会将先前的回答遗忘了。

  除罗夏测验外,适用于儿童的投射测验还有儿童统觉测验(CAT)、绘人测验、填句测验、动态家庭画测验等。艾修勒(R·Alschuler)和哈特微克(L·Hattwick)在研究了幼儿的绘画以后,认为儿童画不只是偶发的,儿童画是儿童人格的表现。研究儿童绘画的作品,就能确定绘画内容与儿童表现于社会行为的人格之间的关系,例如,儿童运用的色彩、涂色的技术,构图图形的大小及图形的空间和位置等都与儿童的人格特征有关。马克维厄(Machover,1949)首先提出用绘人方式测试人格。测验开始时,要求儿童先画一个人,画完后要求儿童再画一个与第一张上人物性别不同的人,然后将两张人像画对照比较,分析画面各部位的比例,男女人像之间的异同及其他各项指标,定性地评定儿童的内在心理冲突、焦虑和其他人格特征。

  迄今为止,大部分投射测验尚未建立常模,往往都是依据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的经验对测验结果加以解释,而未经过特殊训练或有丰富的经验,是很难掌握这种方法的。               

  (二)人格调查 

  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对诸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等一类人格调查作出回答的各种能力,对幼儿的人格调查往往是由父母作出回答的。沃特(Wirt,1977)编制了儿童人格调查(PIC),可用于3—16岁的儿童,由590个是否项目组成,联系到儿童行为、态度与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通过问卷,可以得出各种量表的分数值,为评估儿童的人格特征提供信息。

  儿童画的人格测验

  5.3.3 注意事项:

  在使用测验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在进行测验以前,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验工具。首先,测验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测验一定要标准化,还要有常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而又有效地测量和评估儿童心理发展状况,鉴别儿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② 做好测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特别是指导语)和准备测验所需材料。

  ③ 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一般应为被试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应尽力排除一切干扰。 

  ④ 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测验,若无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改变。 

  ⑤ 努力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被试的合作,保证测验的效果。 

  ⑥ 根据被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如幼儿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所以对幼儿的测验应采用个别测验,不适合采用团体测验。 

  ⑦ 根据实际的测量目标,选择最有效的测验。没有一种测验能概括整个人类行为,重要的是在使用测验时,必须明确分清它们所适用的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进行施测并对测验分数作出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解释。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和其它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第四节 临床谈话法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他自1921年开始,就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皮亚杰研究了儿童智力在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发生发展,目的在于探讨认识论问题。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资料,先后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对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有相当广泛的影响。皮亚杰首创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临床谈话法。

  5.4.1 什么是临床谈话法 

      让·皮亚杰

     临床谈话法 

    临床谈话法(或诊断法)(clinic method),也称之为临床描述技术,是皮亚杰综合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来的,在半自然交往中,由研究者向儿童提出一些活动任务,让他们摆弄实物或向他们提出一些特定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认为单纯用观察、测验等单一方法不能全面地了解儿童。临床谈话法不是标准化的测验方法,更不是单纯的自然观察方法。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测验和观察虽然也能搜集和积累一定的材料,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测验法的最大缺陷是改变和丧失了被试的自然倾向性,而这正是皮亚杰从整体方面去观察儿童、揭示其认知结构整体性质所必须的。皮亚杰认为,和儿童交谈,应该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真实思想;而不应该人为地限制或引导他们的思想。皮亚杰对儿童所说的话非常尊重……他是真想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的(Bringuier,1980)。事实上,当我们在测验问卷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使太阳动的?”儿童可能回答道:“是上帝让它动的”或“是大风把它吹动的”。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自己一般不会提出这类问题,也不大会遇到被人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因此,这类问题无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实际思想状况。因为儿童具有的想法完全可能是:太阳自己是有生命的,它是自己在运动。而原来的测验则预先假定了一个外力,暗示儿童要从各种外力中寻找出一个答案来。事实上,测验法的大师们,如比奈、斯皮尔曼他们自己也十分了解测量方法在解释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过程方面的难处。因为测验所测定的只是一“成就”或“结果”,而不是所要探索的儿童智力或思维的结构或本质特点。

  观察法当然有它的价值。对儿童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观察以及收集儿童自发的语言,常常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重要材料。有些研究,例如关于儿童泛灵论因果观念的研究,只有通过对儿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自然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论。因为如前所说,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研究者发问所带来的暗示作用。单纯观察方法虽然具有无可否认的真实性的优点,但它还是有明显的局限。单纯的观察往往只能收集某些零碎的表面的事实,而不能为我们提供对某一问题深入研究所需的足够的信息。它们往往只限于儿童的游戏和当前的情景。所以,在完全排除研究者提问情况下的观察,常常不能得到理想的与研究主题密切有关的内容和材料。对那些由于个性或性格因素,如内向、沉静、害羞心理较明显的儿童,则更难获取观察材料。有时候,儿童的一时性的言语和行为可能与儿童的真实思想并不完全吻合。所以,仅根据儿童片言断语或偶发的行为,是难以判断儿童的实际思维水平的。这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提问予以证实,这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观察。

  皮亚杰的临床谈话法正是在单纯观察法的基础上,汲取谈话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的长处而创造出的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不仅观察儿童认识什么,也探讨他如何认识,从而了解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临床谈话法也是一种实验方法,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实验方法,因为它没有对变量的严格控制,和严密的实验程序设计。皮亚杰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批判性地对其他方法加以考察分析之后,才创造了这种注重与儿童展开直接对话的临床方法的。

  5.4.2 临床谈话法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临床谈话法经过不断改进,从最初只是口头交谈;随后是以口头交谈为主,以摆弄或操作实物为辅;最后修订了的临床谈话法,则是以摆弄实物为主,以口头提问为辅,把摆弄实物、谈话和直接观察结合起来。

修订后的临床谈话法,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 设计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临床谈话法中的“摆弄实物”,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法。研究者采用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物理和化学小实验,当面做给被试看或要求被试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揭示原理,以此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水平。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常见的皮亚杰作业的测验项目,有数目、几何、守恒、系统、辨别等13种。他的“守恒”、“三座山”、“类包含”等实验,都是一些既简单又巧妙的经典性测验项目,世界上各国心理学家做了不少重复验证研究。

     三座山测验

   (二) 安排合理灵活的谈话        

    皮亚杰谈话法

  皮亚杰轮流运用了三种谈话方法:

  (1) 纯语言的。例如,询问儿童物体是否有重量,若有,为什么?

  (2) 半语言半实际的。例如,给儿童列举出河流、机器等等的运动,询问儿童运动是怎么一回事?

  (3) 通过实验操作,然后询问儿童每一个现象的原理。这里,尽管谈话中受主试语言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但实验研究都要通过主试与被试的交谈才能完成。

   临床法的谈话十分灵活,但对主试的要求颇高。

  (1) 在题目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主试可以根据不同儿童回答的具体特点而进行不同的提问;

  (2) 主试提出问题后,让被试主动谈话,并由被试的回答情况而决定提问的过程;

  (3) 谈话过程要因人而异,没有严格规定的指导语,不拘泥于标准化的程序,主试可以围绕谈话的主题而自由发挥或追问;

  (4) 谈话中不打乱儿童的思路,不给其任何暗示,不限制儿童的反应,不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注意从儿童自发性反应中去推理分析其心理历程;

  (5) 在谈话中,主试要运用儿童能领会的语言,且用适当的问题来探索隐藏在表面背后的本质东西;

  临床谈话法的谈话重心是把儿童实际思维的内容和过程通过语言和操作外化出来,了解思维结果背后的真实情景。这种谈话既不能诱导儿童,歪曲儿童思想的实际水平,同时又不能放任儿童的言行,被“现象”牵着走。运用临床谈话法得体的研究者,必须统一两种经常对立的品质:一方面要让儿童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无拘束地交谈,不去经常干扰或打断他们的谈话。另一方面,又不能忘记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某些有待检验的假设。即使做到了这两点,每次交谈和观察所获得的原始材料虽然表面上可能“丰富”,但实际有用的内容也许很少。从一大堆看似丰富的材料中鉴别出有价值的内容,这取决于研究者的学识。临床谈话法的真正困难之处就在于要求研究者通过谈话和观察能抓住隐藏在儿童言行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东西,要对复杂的所谓“事实材料”加以全面准确的筛选、深人细致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判断。总而言之,临床谈话法对研究者的要求绝不是低了,似乎人人都可以拿来用,用了就有重大发现;相反,它对研究者提出了不同于其他方法的特殊的内在素养要求。

  因此,要使与儿童的交谈能够顺利地进行,同时又不把研究者的思想及思考方法强加于儿童,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娴熟的谈话技巧。这对研究者的个人素质、知识、经验和学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 采取自然观察的方式

  皮亚杰特别强调实验的自然性质。他喜欢在家庭、学校或游戏场所等儿童自然活动的情况下观察研究儿童,这样能使研究者与儿童进行无拘束的交谈,使整个研究过程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他重视研究者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他的临床谈话法,抛弃了传统实验的刻板的客观主义,他认为自然性质的观察更有利于获得客观的研究成果。

  (四)具有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不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来评定行为

  将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儿童思维或智力水平的工具,是皮亚杰的一个创造,这是皮亚杰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特之处。

  在运用临床谈话法研究儿童思维的同时,皮亚杰发现抽象逻辑与儿童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关的因素。他把逻辑称作思维的一面镜子。他试图用形式语言,特别是数理逻辑的语言来描述儿童心理活动的结构。1942年皮亚杰的《类、关系和数》一书,专门研究了形式逻辑与智力运算之间的一致性,用逻辑描述了7至11岁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智力运算。50年代之后,皮亚杰用数理逻辑来构成表现儿童各运算阶段结构的模式。在《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一书中,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用数理逻辑术语来比较儿童与青少年思维水平的差异。他们用16个二元命题和I.N.R.C(同一、否定、互反和相关)四变换群来表达青少年形式运算(思维)的模式。

  5.4.3 临床谈话法的评价和影响

  对皮亚杰的这种观察性实验的临床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克拉帕瑞德在为皮亚杰的早期名著《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临床谈话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提问题的艺术。”临床谈话法使皮亚杰及其学派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提出了一套具有真知灼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创建了发生认识论。因此,有的心理学家将冯特引进实验方法,巴甫洛夫创造了条件反射法和皮亚杰创建的临床谈话法与引进数理逻辑方法,称作是100年心理学史上的三大突破。

  当然,皮亚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修订前的临床谈话法也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一些批评。有些人常抓住“样组规模小”、“不加控制”等“缺点”不放。主要意见是:主观性太强,使人难以重复;被试太少,缺乏统计处理;临床谈话不能标准化。

  实际上,皮亚杰作为临床谈话法的集大成者,他并不把这种方法视为所有方法中的圭臬,皮亚杰尽管推崇临床谈话法的优越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并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十分灵活地辅之以其他方法的适当补充。

  以皮亚杰的几本早期著作为例,可以明显看出皮亚杰的研究随研究目的和研究主题的不同,对方法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组合。在早期著作《儿童的判断和推理》中,更多地应用了实验方法和测验法。皮亚杰要求儿童完成一些任务(如用“因为”造句),同时利用传统测验中的一些有关思维判断的测题去测定他们对关系判断的理解,谈话法只是在此之后作进一步验证时才使用。在《儿童的物理因果观》一书中,皮亚杰更是把传统的谈话法加以改进,把谈话法与具体的作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研究儿童如何理解导致物体运动的原因时,就首先向儿童例举各种运动的物体,或具体演示一些实验给儿童看,然后再进行谈话。这种谈话与作业相结合的临床方法的变式,在皮亚杰的方法学中颇具代表性,因为皮亚杰在稍后年代进行的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数、空间、类等概念的发展规律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由于临床谈话法注重对心理规律和认识特点的质的描述,因而对被试的数量要求并不苛刻,皮亚杰的不少研究乃是基于为数很少的儿童被试作出的。对临床谈话法来说,在材料的收集阶段,对被试言行的深入的质的分析比大量的统计结果的量的分析更为重要,临床谈话法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表面,满足于一些量的分析,而是要巧妙地探索出儿童智力或思维的结构或本质特点。临床谈话法虽然不是一种客观精确的方法,但却是一个有效收集材料的方法。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和严格的实验方法,是临床方法的必要补充。

  总之,临床谈话法的应用,是对传统测验法、观察法的一个革新。皮亚杰之所以在儿童思维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是与他在方法上的改进,即与运用临床谈话法并引进数理逻辑作为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皮亚杰的理论对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及教育改革都有影响,爱因斯坦就是皮亚杰这一研究方法的知音。他把这种方法说成是“一种如此简明的天才思想”。这说明一种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给科学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

本章的学习目标为:

  1. 理解各种治疗技术的理论含义,掌握各种技术的操作要求和实施步骤,特别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治疗活动形成自己对各种技术应用的独特理解。

  2. 各种治疗技术的适应症、操作原则和具体操作过程。

  3. 各种治疗技术相互之间在理论基础、具体操作上的联系和区别。

  4. 仔细分析领会各种治疗技术理论基础的异同,在治疗临床中体会各种技术的精妙之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5. 游戏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 家庭治疗 感觉统合治疗

2014-11-20 16:11:43
Copyright ©2010 guaiguai.com 黔ICP备15001417号-1 沪B2-20100008 文网文[2008]150号 联系邮箱:adou@quxiu.com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网站地图 乖乖问答 移动版 每日归档 专题大全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4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