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宝宝是高危儿,请问高危儿在儿保要注意什么?
姐姐的宝宝是高危儿,请问高危儿在儿保要注意什么?
高危儿的父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有高危儿是一件不怎么愉快的事情,这样的宝宝让父母操碎了心,尤其是一些初为父母的家长更是被网上各种病例和一些大夫吓唬住,最后导致夫妻离婚、扔子离家的不再少数,如何解决这样的高危儿家庭问题是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危儿,之所以称为高危,是因为有了很多高度危险的因素可能会造成远期成长发生问题,比如脑瘫、智力低下、行为障碍等。导致高危因素的原因有很多,如高龄妊娠(目前指35岁以上)、多胎、孕前反复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妊娠期问题(高血压、高血糖)、脐带绕颈、新生儿脑出血、有窒息史、黄疸过重或时间较长......等等数十种,孕前的任何一种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产后的一些病史或者乱用药也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发育异常,因此高危儿在当前食品安全、空气质量、水源质量三大不稳定因素的中国来说,发生率会越来越高。那么作为这样孩子的父母,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1:如果是早产儿,别急着去康复
早产儿是指不足37周生产的胎儿,一般早产儿的月龄会以矫正月龄去计算,其计算方法简单的说是按照原有预产期的日期往后计算,预产期之前的不记作月龄,比如预产期期是2月1日,结果1月1日出生,现在是3月1日,则宝宝实际出生是2个月,但矫正月龄是1个月。之所以称为早产儿,正是因为她们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提前被分娩出,其发育的完整性不如正常月龄的宝宝,因此计算宝宝的发育、智力、行为均需按照矫正月龄计算,预产期前的那段时间无论多长都只相当于在子宫内的生长,属于追赶型生长期,所以希望早产儿的家长首先认清这个问题再去和大夫沟通,不然很可能会对宝宝过度诊疗。
早产儿在出生后由于时间的原因,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发育可能都不完善,因此需要大量的安静、温暖的环境来追赶生长,这段时间应该是模拟宝宝仍在子宫内的感觉,给予最大的爱护、保护和关爱,这样不仅对发育是好的,更对宝宝心理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所咨询过的一些妈妈们由于太紧张、或者说被大夫把孩子的未来说的过度严重而出现产后焦虑,一定要给宝宝做各种提前的预防治疗,甚至是使用高压氧舱、神经节苷脂类的神经性药物等,使用过这些的妈妈们应该了解,做高压氧之前需要给孩子用麻药,注射药物需要使用头皮注射,一次次的尖叫哭泣、一段段疗程的痛苦等待、一笔笔白花花的银子流向了医院养肥了腐败。而你有没有想过,此时的宝宝对于同龄孩子来说正安稳的躺在母亲舒服、安全的子宫里快速成长,那里没有哭泣、没有疼痛,一切都那么的安全和享受。对于不到预产期的早产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立刻的干预,而是提供理想的环境让宝宝快速生长、发育,实现追赶型的增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有病理性问题需要治疗的除外,比如仍有较大范围的出血点且继续扩散的、吸入性肺炎的宝宝等等)
2:对于小样儿,适当的减少一定康复量,加强营养追赶体重更重要
小样儿是指体重低于5斤的孩子,如果是早产儿,多数都是小样儿比较多,毕竟提前出来,体重还没追上。而最麻烦的其实还是足月小样儿,不要认为足月了,孩子就一定比早产儿要好带,其实并不是,足月的宝宝在母体内的时间足够长,但是肯定由于各种宫内情况不好导致了孩子的发育滞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远比早产儿来的还大,尤其是后期的喂养,由于是足月,没有像早产儿那样的预产期的追赶时间,所以很多小样儿始终落后正常孩子发育而追赶不上的不在少数。当发现了一些异常后,因害怕脑瘫等后遗症的出现的,所以急于大量的给予宝宝康复训练,无论是宝宝哭泣成怎样,一些妈妈也都咬着牙坚持。但是这里要提醒的是,小样儿由于体质天生比较虚弱、瘦小,在体能等各方面都不满足高强度康复的基础下给予大量的按摩,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有些家长的反馈是康复后,孩子身高、体重几乎没有长过,还有一些家长反馈说自己的小样儿因为太瘦,很多项目不但训练不了,而且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肌张力更高了。所以建议小样儿的家长不要太急于给予大量的训练,在孩子可接受的能力范围内给予适当的训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对于脑瘫,不要害怕,不要因为看了一些案例和文章就把脑瘫帽子乱给孩子扣上
脑瘫的定义其实是很严谨的,其诊断也是过程性的,并不能根据某一种异常或者某一个时期内的相对落后因素就急于下脑瘫的定义。我在本博客《Cathy喂养经验小结(3)-异常发现篇》中写了很多有关于异常的问题,但我也一再提醒家长,异常的表现只是一个警惕作用,给家长提醒的是宝宝有可能出现了些不同的变化或问题,请尽快到医院找专业医师给予评估和诊断,而不是看到异常就告诉你,这就是脑瘫。仅此一点,给我打电话或留言咨询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的心理我可以理解,急切、无助的心情我也同样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心急绝不等于失去理智,请家长们一定要把文章看完,别断章取义的套用在自己宝宝身上,最终害了自己和宝宝。
脑瘫的定义时间国内外似乎一定在有不同的讨论,有的是建议1岁以内不定义脑瘫,有的说2岁以内,甚至3岁以内不定义脑瘫,但总的来说,所有的建议最终都有一个底线是一致的:1岁以内的孩子不做脑瘫诊断。可惜很多大夫都喜欢发现问题后立刻下脑瘫诊断,甚至是在6个月内就给予诊断,我还见过更搞笑的,一个28周的早产儿,连预产期都没有到就给宝宝诊断为脑瘫,给家长开了大量的高压氧、鼠神经等之类的治疗方案,最终让家人接近崩溃。对此,我很想对这些给予诊断的大夫说一声:尼玛国家培养你们那么长时间,就尼玛这样做人的吗?还有点道德和良心没?缺钱请拿碗蹲商场门口要饭去,别拿那些可怜的孩子和家长开涮,赚钱没有那么赚滴!
看到这里,再看看手里不到一岁的孩子就被下了脑瘫诊断的家长们,心里是不是明白了一些什么?
4:早期干预意义重大
孩子一旦被确认具有高危因素,或者已经有所表现,比如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各时间段的反射异常、运动落后等等问题,都需要及时的进行干预,而且尽量抢在6个月(早产儿是矫正6个月)的时间窗内进行干预或专业的康复训练,因为孩子在6个月之前,脑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迅速,大脑代偿功能是最好的一段时间,及时的通过干预技术,可以促进脑神经组织快速增殖,改善原有已经损伤的区域,达到治疗的效果。早期干预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宝宝的情况来说也很复杂,那么对于家庭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的家长,可以做的安全些的项目其实并不是很多,比如可以给宝宝做做抚触,满月内一天一次足够,满月后,宝宝发育良好的基础上可以给予每天两次的训练,大量的抚触,尤其是对头面部、肢体关节等部位的触摸可以让相对应的脑神经组织更好的连接。等宝宝2个月后,家长对宝宝已经不再胆怯,通过抚触的过程,对宝宝的肢体也相对熟悉后,可以通过婴儿被动操的形式给予干预,对于部分肌张力的异常的区域可以加强训练(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开始),另外大运动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竖头、翻身、坐立等,4个月后的宝宝同时也要注意动作分离训练,有早教知识背景的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主动的运动,这样干预起来的效果会更好。
5:重视认知训练
一些妈妈因为担心肌张力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就不断的提高训练强度,过度的关注肢体训练往往可能忽略的是认知的功能,婴儿的早期认知是从视听功能上发展而来的,通过看到的、听到的信息,让大脑迅速的对外界的各种环境学会适应,并可以实现简单的社交互动,如听懂妈妈说出的词语、认识身边的亲人等,重视认知的训练同时也可以促进宝宝大运动的提升,通过游戏互动让宝宝以一种内驱性的动力来支配自己的肢体,达到从根本上解决异常。所以,认知不能断,常见的早期认知内容很多,家长比较可以很少操作的也有很多,我给予的建议是不再内容多少,而是在于你能否在几种训练上给予持续的不断的坚持,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坚持给宝宝讲故事,无论什么月龄都可以讲,通过父母的讲故事,不仅可以让宝宝智力提升,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和互动力,更重要的会对以后的语言形成很强的促进作用。比如每天坚持和宝宝玩积木,通过积木的搭放,可以促进孩子手眼协调和手指精细运动的能力,并在颜色、形状、空间等认知上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后期的成长,玩积木还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创造力。在这些游戏的同时,早期的音乐刺激也是较好的,比如可以在训练中给孩子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钢琴曲,孩子通过班得瑞富有自然、清新的音乐中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情绪,在孩子开心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有节奏感到的乐曲,甚至是童谣、儿歌等,这样也可以使得孩子从音乐中获取节奏感,使得肢体和音乐行为一种自发的运动模式,反过来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6:父母应摆好心态,做好长期训练的准备
经常会接到一些来电,向我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的严重,也康复训练了,效果是如何的不好,有的妈妈哭泣着:“我们都做了一个月了,为什么还不好”,如此的心态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呢?我给小好的训练是不间断的,从我们发现她存在肌张力问题开始,到肌张力异常的警报解除,用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八个月里,每天雷打不动的训练,每天3-5小时左右的训练量,整个的训练并没有随着肌张力异常解除而终止,我们的训练一直做到了小好14个月,有几个妈妈做到了呢?如果做到,你宝宝会没有效果吗?康复训练,天然绿色无公害,不打针,不吃药,你还想几天立刻见效,怎么可能呢?况且神经系统的改善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鹦鹉学舌般,任何的急于求成都是不现实的。请家长们放下着急的心,只有你们的心态平稳了,孩子才会更好。
7:最后送所有高危儿家长一句话:
坚持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习是稳定心态的保证
加油吧,爸爸妈妈们,祝愿天下所有宝宝健康,活泼、可爱。